茶樹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第五章.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第一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一) 植物与相关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共生 2、共栖关系 3、寄生(parasitism):寄生是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host),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异养生物,自身不能制造营养物质,需依赖对植物的寄生而生存。 (二)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概念 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三)寄生物的养分方式 活体营养:寄生物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活体寄生物。人们将只能活体寄生的寄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 死体营养: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生物。而将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称为兼性寄生物或兼性腐生物,前者以寄生为主,后者以营腐生为主。 (四)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如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等,诱发一系列病变,产生病害特有的症状。 除病毒外,其它各类病原物都能产生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这些在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病原物机械压力和代谢产物被称为病原物的致病因素(pathogenicity factor)。 1. 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的生活物质。 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物越多,消耗的养分也越多,从而造成寄主植物的营养不良、黄化、矮化,甚至枯死等症状。 半寄生类对寄主的依赖主要是水分,因此对寄主的影响一般较少,危害较轻; 全寄生植物对寄主的损害极大,很快就使寄主黄化致死。 2. 机械压力 真菌菌丝(芽管)和高等寄生植物的胚根首先接触并附着在植物表面,继而其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由附着胞产生纤细的侵入钉,对植物表皮施加巨大的机械压力,并分泌相应的酶类,软化并穿透角质层和细胞壁而侵入。 线虫则先利用口针(stylet)反复穿刺,最后穿透植物表皮细胞壁,头部或整个虫体进入植物细胞中。 一些病原真菌在植物表皮下的组织中形成子实体时,亦施加相当大的机械压力,致使细胞壁角质层扩张、突起和破裂,子实体外露。 3. 酶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酶很多,主要有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淀粉酶、脂酶等。 许多病原真菌可以直接穿透植物表皮而侵入。真菌能产生一系列降解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的酶,直接侵入过程就是部分地或全部地通过这种化学穿透方式而实现的。 4. 毒 素 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毒素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致病物质,它能在很低浓度下诱发植物产生病状。有些化学物质,当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或毒害作用,这些物质就不能称为毒素。 5. 生长调节物质 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严重扰乱寄主值物正常的生理过程,诱导产生徒长、矮化、畸形、赘生、落叶、顶端抑制和根尖钝化等多种形态病变。 病原物还可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生长调节系统的正常功能而引起病变。 二、植物的抗病性 (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1、小种专化抗病性: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 2、非小种专化抗病性: 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 基因对基因学说 本世纪50年代由Flor所提出的“基因对基因学说”(gene—for—gene theory)阐明了抗病性的遗传学特点。 该学说认为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任何一方的有关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被鉴别出来。 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active resistance):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二)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在与病原物长期的共同演化过程中,针对病原物的多种致病手段,发展了复杂的抗病机制。 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具有的被动抗病性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