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留守老人情感与精神需求困境破解.doc
农村留守老人情感与精神需求困境破解
【摘要】农村留守老人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其精神需求困境十分突出,需要得到社会的重视与解决。文章从探讨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困境的意义出发,深入分析了留守老人精神需求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困境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政府支持、社区服务、家庭支持三个系统的策略。
【关键词】留守老人 精神需求 困境 探析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往城镇以谋求更好发展,而其年迈父母则被滞留在农村,形成了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老人。据民政部2013年统计,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已超过5000万人。
近年来,在农村社会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农村留守老人晚年生活问题日渐突出。在以往研究中,学者较多关注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等物质生活问题。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与实施,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子女离巢带来的一系列精神困境却难以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关爱他们的精神生活,不仅是老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深入研究留守老人精神需求,以及精神需求面临的困境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农村留守老人情感和精神需求面临的主要困境
农村留守老人有着强烈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一方面,他们渴望子女的体贴与照顾,渴望参与更多的社会交往,期盼丰富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为家庭和社会奉献了毕生精力,也理应在晚年得到家庭的情感回馈和社会的尊重。但是当前,子女离巢使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难以很好解决,面临诸多困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留守老人比其他老年群体更难适应从“壮年期到老年期”的社会角色转变。毕生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涵盖整个生命周期,发展是毕生的过程,任何发展均有生长和衰退。当个体进入老年期,生理、智力和思维全方位衰退,个体也因此逐渐退出社会生产领域,回归家庭领域。在这一生命历程中,个体社会声望降低、社会角色边缘化,自我认同弱化,心态变得脆弱,甚至必须面对亲友的死亡。所以,在此过程中,仅靠个体本身的力量,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来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农村老人随着年龄增高,劳动能力下降让他们再难以找到劳动带来的价值感,回归家庭领域后,子女的精神慰藉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人社会角色转变适应的重要支柱。频繁的心理交流和情感关怀是帮助老人更好适应晚年生活的最好方法。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由于长期“独守空房”,难以得到子女的精神支持,因此在从“壮年期到老年期再到晚年期”的生命历程中,比其他老年群体更难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人生角色。
家庭代际沟通的匮乏引发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与西方家庭的“代际接力”模式不同,传统中国的家庭代际伦理关系为“反馈模式”,即父母抚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受此影响,留守老人将子女抚育成人后,渴望得到子女的孝敬,即在物质生活方面,有儿孙的供养,在精神方面,也能愉快地与晚辈进行情感交流。调查显示,在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物质和精神赡养中,留守老人普遍得到了子女的物质供养:中国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劳动力会持续性地向家庭汇款,而这已成为农村老人稳定的收入来源①。但他们与子女情感交流的意愿却难以实现:据相关调查表明,51.9%的留守老人希望子女提供精神交流,但仅有19.8%的老人获得了这一需求②。这说明,空间的区隔导致代际沟通难以实现,从而使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不少务工人员常常忽视父母的精神需求,由此出现了子女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责任单方面解放现象。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主要依靠回家探望和电话慰藉的方式完成。但调查显示,64.7%的外出务工人员一年只回家一次,21.3%的人员几年回家一次;89%的留守老人通过电话与子女保持联系,但54.7%的老人与子女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且很少涉及情感交流③④。
总之,对留守老人而言,现实中代际沟通的匮乏与理想中“子孙绕膝”的憧憬构成巨大反差,使其产生心理失衡和焦虑,从而孤独感倍增。数据显示,有51.56%的留守老人不同程度的感到孤独⑤。
留守老人闲暇娱乐活动单一,难以实现精神生活的多元化。留守老人是农村的边缘群体,其闲暇生活主要靠自娱自乐,看电视、听广播、打牌等,或依照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建立起亲属交往和邻里交往⑥,情感生活十分单调,文化娱乐活动十分匮乏,多元化的精神需求难以满足。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留守老人为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开始沉溺于赌博,或频繁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甚至走上邪教迷信的不归路。
农村留守老人情感和精神需求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