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年古盐村诺邓.doc
千年古盐村诺邓
大理西陲地老天荒的彩云间盘旋着一只苍鹰,一道残阳穿透云缝在诺邓的山脉上延伸游离,延宕千年的古老村落拖曳着长长的身影泛着暗红的诱惑,犹如一幅莫奈的油画突兀地敞开在一片山坡之上,颤动光影中的房屋,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如梦幻般包裹着古老的诺邓村庄。
诺邓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落,突然地就立在了我的面前,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破碎的石阶延伸向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不时有驮着秋实的骡子在小巷中穿行而过,清脆的骡铃声撒落在古老的村庄之中,村庄的某处有音乐声传出,是呼斯楞的歌: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弥漫着古老韵味的村庄
一个秋天的傍晚,我来到了千年白族古盐村诺邓。
诺邓村历史很悠久,天地之间依旧弥漫着古老村落当年的韵味。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挣钱去了,村中老人、孩子居多,人们安祥平静地生活在其间,并不像城里人那样忙于把老屋翻盖成毫无生气的新屋。写满祖先故事的老屋里仍然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那些有故事的老屋旁都立有一块提示牌,介绍着老屋的历史传说。杨庆华的家就是有故事的老屋,他的家在盐局的右边,大门旁的提示牌上刻有:“四合五天井”, 是村中面积最大的民宅,院子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四边有四个小天井,上房、耳房、西房都设有堂屋,四面楼房相通可巡回来往,即“走马转角楼” 结构。
可惜,杨庆华家的“四合五天井” 这么一大套房子却因无人照管而显得有些荒凉。杨庆华是诺邓村的小学老师,爱人是云龙县民族中学的数学老师,儿子也在县里上高中,所以一家人平时都住在城里,周末和节假日才回来小住,在小院里种点蔬菜过过田园生活。那天刚好是周末,我们在他家的小院里相识。
诺邓村有270多户人家,1200多人口,黄、杨姓的居多。村口小河与一箐沟汇合处有一盐井,过桥向西,诺邓的大部分人家就居住在小河西北向阳的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沿石阶而上, “四合一天井” “四合五天井” “三方一照壁” “一正一耳房” “一颗印”等典型的白族民居随高就低依坡而建,形式各异。桥的东南和河头的缓坡地带是村里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过去的盐务机构和基层政权,现在的村公所、老年协会和村集市都在这里。
知书识理遗风犹存
杨庆华老师一直都在诺邓村的小学教书,几年前,小学生是在村里的玉皇阁古建筑群里借读,一个年级一个班,年级的教室是固定的,文庙是一年级,武庙是二年级,玉皇阁里是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从文庙开始上学,然后升到武庙读二年级,三年级后进入玉皇阁各殿上课。杨庆华的儿子打小就在这片古建筑里长大。诺邓村的孩子从小在骨子里就渗透着孔子老先生的礼教师训。这种知书达理的遗风在现在的诺邓村里仍在延续,民风民俗十分淳朴。几天来我随意走访过一些人家,均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喝茶、吃水果,甚至还挽留吃饭。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些水果都产自他们自家的果树,后来发现有些水果上还贴着商标,令人感动。
诺邓村教育的最早渊源当数家学和私塾,儒学的建立也较早,明朝开国之初,洪武十六年,五井提举司就开始在诺邓村设学祀孔,提倡学子“三更灯火五更鸡” 的习风,随之科第渐开,童生相与入泮,至明末黄文魁首贡并出仕广东提举以后至清末年间,据传村里共出 “ 二进士、五举人、贡爷五十八、秀才五百零” 。后经初步考查和现有资料统计,上述所说真有其人。
千年古井诺邓盐
盐是诺邓的命脉,诺邓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全得益于诺邓村口的那口盐井。诺邓井盐因盐质优良,味道纯正而远近闻名,尤其是用盐腌制的火腿誉满滇西,以至盐商情愿加价竞相收购,使诺邓井盐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上流通互市的一种重要商品,形成一条以盐为主的特殊古道―盐马古道。
如今的诺邓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在出售,诺邓村上些年纪的老人都能讲出一些他们小时侯熬盐的情景。
诺邓村盐井的卤房门朝向村西,古老的盐井还在出着卤水,游客可在卤房中隔着围栏参观。诺邓村过去大约有80多户灶户(熬盐的人家),并有着缜密的制盐系统工程,各道工序分工明确。担负汲卤的工人视产盐的数量有18到24个名额,由地方上报县盐局会同县衙民政科核转省盐运使及省民政厅批准后,每人左右手箩印记录在册,发放给免除兵役或夫役的证明,由盐局逐月发放工资,是个正式工种。汲卤工每天轮流下井抽卤水两次,淡水一次,每次3个小时。把卤水背到灶户的工人叫背卤工,约20多人,工资视灶户家远近高低不同,近的百十来米,每背得0.04元(银元),远的一里多,每背得0.10元,由灶户计件付给。 还有些辅助工种,根据灶户需要打些短工,从事打磨补锅之类的杂活,报酬由灶户支付。在这个系统中灶户算得上是个小老板,从事熬盐,烧制成盐,交付产品等技术性的工作。灶户都有间灶房,专门用来熬盐。
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