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在华外国记者大起底.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在华外国记者大起底.doc

抗战时期在华外国记者大起底   今年3月,一套9卷本“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丛书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包括勃鲁司的《上海不宣之战》、福尔曼的《中国解放区见闻》、阿特丽的《扬子前线》、贝特兰的《华北前线》、斯坦因的《红色中国的挑战》、田伯烈的《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爱泼斯坦的《人民之战》,以及《密勒氏评论报》出的《抗战一年大事记》和《中国的抗战》。   这套书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资金支持,除《上海不宣之战》与《密勒氏评论报》出的两本书外,余者皆为中国大陆读者耳熟能详。它们多是西方左翼、自由派记者表彰共产党的抗日成就,对抗战时国共关系的描述符合“白修德-费正清-史迪威”观点,一道开创一种史学模式。   此类书一直受大陆欢迎,早在1988年,新华出版社出了“外国人看中国抗战”丛书10册,作者多为外国记者。有贝特兰《中国的新生》和《华北前线》、爱泼斯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卡尔逊《中国的双星》、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福尔曼《北行漫记》、克兰尔和班威廉《新西行漫记》、贾安娜和白修德《中国的惊雷》、阿特丽《扬子前线》等。光明日报社前总编辑穆欣,在1989年称赞“这套丛书的作者大都曾到解放区访问,以相当多的篇幅记叙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的斗争”。   两套书有所重合,其作者多为“国际友人”,他们记录了一幕幕鲜活的时事新闻。而在西方记者群体之外,尚有为战争服务的日本记者,他们的规模居于各国之首。众多外国记者不仅从各自角度记录抗战,也让自己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   迁都重庆:外国记者自由度大不如前   1938年夏,英国女记者弗雷达?阿特丽来到南昌最豪华的酒店――江西大旅社。她在酒店桌子上找到美联社记者墨菲留下的纸条,他说花了三天时间试图搭车去前线终告失败,只好与路透社的史密斯结伴步行,也许能成功。墨菲写了详细的指示和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后到的阿特丽。   阿特丽从香港出发,经过广州、武汉才来到南昌。翌日上午,她第一次见到空袭场景,她和一群粤军坐在田地上注视着日机在火车站一带投弹。“我初次激动,几乎使我闭上眼睛,把脸埋进地里去。”她回忆。轰炸过去,阿特丽一行人驱车赶赴城区,“到处是死尸,是残废者,是半死的人。”“一个妇人,脚下睡着死了的丈夫,胸前搂着一个面孔已炸烂了的小孩,还有一个快两岁的乳婴,在她旁尖声号哭。”类似场景比比皆是。   作为当天南昌市唯一的外籍记者,阿特丽拍空袭新闻的电报回国,报纸没有刊发,因为这种事稀疏平常。阿特丽还算幸运,她追上了正在移动的部队,采访到粤军不少将领。实际上,1937年淞沪会战至1938年秋武汉会战结束,是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战事的黄金期,他们可以到处走动采访中日军队。阿特丽将这段经历写成《扬子前线》。   武汉失守后,各国新闻机构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他们将在远离战区的山城里蹲守七年。当战线相对固定后,中国政府的战时新闻控制措施开始强化,外国记者不可能擅自跑到各战区前线。此时,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国共双方的新闻机构。信息有限,同行竞争却比以往激烈,包括白修德在内的很多记者只好自行编造新闻。   记者在记录中国,也在改变中国。美国记者成为驻重庆新闻人的主力,他们众多人在史迪威事件中与国民党决裂,因此写就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美国在战后放弃国民党。   统战无小事:当外国记者访问延安   1944年春,延安交际处处长金城接到通知,确定中外记者团将来延安参观。该机构全称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前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外交部的招待科,上级领导是军委秘书长杨尚昆。   统战无小事,周恩来亲自召集延安党、政、军、民、学参加接待工作单位的负责人,开动员大会,介绍记者团的情况和采访目的,交代接待的方针政策。周恩来的布置极为细密,各部门准备什么材料给记者团看、如何介绍实际工作情况、如何解答记者们临时发问、如何回击国民党的舆论攻势、遇到不合适的提问该如何回击……周恩来从其他机构借调一批优秀干部和翻译人员到接待处。   随后,杨尚昆召开交际处全体干部大会,周恩来再一次做出具体指示,强调对中外记者要一视同仁,也要有所不同,一般集体活动场合上中外记者一律平等。工作重点应放在外国记者身上,外国记者的重点则是斯坦因和福尔曼,金城牢牢记住了周恩来的命令。   共产党已经将记者团各成员的背景摸得一清二楚,斯坦因被当做托派从苏联赶走,福尔曼对于国共问题强调保持中立。“塔斯社记者普金科当然也有较大影响,但他是共产党员,政治立场、观点基本上和我们一致,不必我们去多费精力争取了。”金城在回忆录里解释。   1944年5月,国民党批准21名中外记者组成“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其中有6名外国记者:斯坦因代表美联社、《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曼彻斯特导报》,爱泼斯坦代表《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和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