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上海城市文化基因.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寻上海城市文化基因.doc

探寻上海城市文化基因      上海书展每年都会展示与回顾一个阶段的热点书籍,其中与上海文化相关的书籍,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门类,同时也颇受书展读者的欢迎。比如前年,近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金宇澄《繁花》就曾在上海书展签售,沪语长篇小说引人关注。   今年书展,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教授带来了他主编的两套10本新书签售,一套是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5本“那些年的上海话”系列――从开埠后到1930年代末由西方传教士撰写的上海话课本,另一套是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5本“上海话俗语系列”――民国时期上海小报上连载的各种上海俗语图说。   与3年前也是在上海书展上签售首发的《小学生学说上海话》、2年前在上海书展上签售首发《新上海话人学说上海话》等关注当下上海话的保护不同,这次两套书,钱乃荣把眼光放到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话,“其实两者不矛盾,归根到底都是上海话的传承与发展。”这也是钱教授几十年来投注大量精力的事业。   “这两套书不仅仅展示了当年的上海话语言形态,也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上海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可以说它们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好资料,也是上海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好读本。从中可以探寻上海海纳百川、博采多元的城市文化基因。”钱乃荣近年来,已把一部分研究从沪语转向海派文化,他曾出版《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一书,聚焦于沪剧、流行歌曲、滑稽戏、越剧、电影、连环画等十种海派文化的代表式样,后来他又从中重点品味两样――收集了代表着上海记忆的糖纸和唱片,单独成册出版了《糖纸头――海派文化的童年情结》和《上海老唱片(1903-1949》,引起了社会上很大反响。   从2010年开始,他担任上海大学博物馆(筹)高级顾问,为其海派文化馆的收藏品而四处辗转奔走。2013年又被聘请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前不久,他刚刚以专家的身份被邀请参加了市人大代表和专家对上海2015年非遗立法工作的讨论会。 钱乃荣教授。   传教士笔下的生活画卷   可能很多人没有想到,由于学术素养、信仰追求等各种原因,上海话最早的教材和词典都出自西方传教士之手,他们是最早的汉学家、“上海通”。   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从1847年麦都思(W.H.Medhrst)《约翰传福音书(上海土白)》起,到1950年蒲君南(Bourgeois)的《法华新字典(上海方言)》止,西方传教士留下了大量的上海方言著作。“因为上海特殊的华洋杂处的环境和出版业的发达,所以传教士出版的上海方言著作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方方言。也真实反映了这一百年间的上海话面貌和变迁。”钱乃荣介绍,当时的传教士一开始是因传教需要而学习研究地方方言,他们非常认真,字斟句酌,用字发音反复比对,比如看上海话的《圣经》和苏州话的《圣经》,就能清楚分别两地方言词汇语法的些微差别。“特别是《圣经》,翻译得非常准确,字字考证,一字一句都能找到土白。当时中国人自己的语言学科还很落后,没有这样详细的记录,所以这些文本就成了后来最好的方言研究资料。”   钱乃荣从1970年代末期就开始关注到这一领域,悉心搜集各种西方传教士的上海方言著作,每次出国开会都会到当地各类图书馆跑跑看看,至今收集到40多本。这次主编的“那些年的上海话”就是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的5本,精心校勘,按原文重新编排,对常用字进行了注解,并对原来的“字母注音系统”(法国人和美国人所用注音不尽相同)进行解读,译成了国际音标,可以对照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看懂并读出书中对不同时代上海话的文字记载。 传教士编的上海话《圣经》 1939年蒲君南编写的《上海话课本》   第一部《开埠初期的上海话》,底本为1883年法国天主教会编写的《松江方言练习课本》,由徐家汇“土山湾”出版。“当时徐家汇地处松江府,在清朝,松江话的地位高于上海话,所以这本书名为‘松江话’课本。这本书所记的方言是土山湾徐家汇地区的上海方言,课文内容也多是讲徐家汇教区内外的事情。里面还有很多土山湾孤儿院里的日常生活,比如教这些孤儿怎么学习画画,种花种菜,还有厨师们如何制作中餐西餐等等,真实记录极细致,很有意思。”钱乃荣介绍说,“比如我们现在说的‘走油肉’,当时写作‘油肉’,书里面介绍了‘’是一种专门的烹饪方法。”   土山湾孤儿画馆是中国近代绘画的摇篮,画馆里中西合璧的擦笔水彩画法声名卓著,从19世纪末圣像画一直延伸到上世纪20年代的月份牌画,后又为50年代的独特的“海派年画”、“少儿画”继承,直到“宣传画”。在这本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擦笔画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留下了可贵的资料。   第二部《19世纪晚期的上海话》的底本也是由法国天主教会编写的,名为《土语指南》,土山湾慈母堂印刷出版。这本书以中篇故事为主,主题为晚清时代在北京因候缺、坐馆、经商、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