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中的“情”与“德”.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师教育中的“情”与“德”.doc

教师教育中的“情”与“德”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青海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研究”,项目编号:BMA130110。   收稿日期:2015-03-31   作者简介:蒋开君(1966-),男,山东泗水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外国教育思想史、教育哲学研究;西宁,810008。   摘要:由德国哲学家舍勒的情感现象学中的名言“爱乃是认识的基础”引出本篇论文的主题“师情乃师德之源”。奥古斯丁和帕斯卡尔关于爱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师爱在教育中的优先性。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常常被知识的传授所忽略。区分“技”与“艺”旨在提醒人们“手段不是目的”。弗洛姆《爱的艺术》中的一句结论“爱是一种能力”可以用来反思师情与师德。由外在的教育改革引出一个新的概念“灵魂改革”。教师同样需要在精神上自我诊断、自我治疗,不断成长。职业倦怠同样存在于教师中,这是一种情感问题,教师必须反思并努力克服,以求心灵的丰沛。古希腊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表达了一种“爱之期待”,教师从中可以深悟情感的教育意义,以教师爱形成富有创造性的师生关系,使教育真正的发生。   关键词:情感现象学;师爱;师德;师艺;爱之期待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4-0069-05   2013年9月10日,第二十九个教师节,《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师者魅力是学子的心灯》。本论文摘录了其中的一段[1]:   教育的本质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大爱。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一位教育家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今天,从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到一些暴戾心理的出现,我们都分明看到教育中“育人”一课的缺失,看到师者“传道”的缺失。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此为师范的本意。而“德高”的基础恰恰是教师丰富、细腻的情感。一位能感动自己的教师才能去感动学生,一位有爱的能力的教师才可能养育出人格魅力。师情乃师德之源。仅仅靠背诵教师职业道德手册或讲解职业道德知识是无法获得这样的人格魅力的。教师需要“授业解惑”,但最重要的则是“传道”、“育人”。教师爱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主题,成为教育改革的“源头活水”。情深为师,德高为范,然后才能更好的实现“学高”的意义。笔者愿意用“情深为师,德高为范”来重新定义“师范”一词。“情”与“德”,而后彰显“学”的意义。   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教师继续教育理论都应该深入探讨“教师爱”这样一个形而上的话题。它属于教师的形而上之道,但又不是传统的纯理论思辨,而是教师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爱的行动(德行),走出的自己的“道―路”,所谓“道成肉身”。“传道”一词的表达其实有些问题,因为“道”不可能像知识那样传授,就像智慧不能直接传授一样。教师与学生只能体“道”、悟“道”,“道”只能是体验中的不断显现。教师的内心之仁与真实的爱的体验在先,才可能有真实的关于爱的理论思考。在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首先要自问自己的素质如何。成为一名爱者居于教师素质之首,所谓情深为师。   一、师德之源:爱的秩序   张志平先生在他的专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中讨论了舍勒(Max Scheler)的情感现象学。舍勒将爱定义为,爱就是人所特有的价值倾向以及随着这种价值倾向而来的发掘事物价值的行为。这里,舍勒将爱的情感与不同层次的价值选择连在了一起,对更高层次的价值选择则彰显了人的不同的精神境界。叶澜先生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深入探讨了教师和学生价值的层级区分:外在功利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生命价值。教师的价值倾向决定了教师爱的广度和深度。舍勒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伦理学把理性作为伦理学基础的观点,认为情感引导着我们的道德行为。人作为爱的存在要优先于作为思的存在或意志的存在。也就是说,爱始终是精神和理性之母,是认识和意愿的催醒女。只有教师爱才能铸就高尚的师德。教师首先是一种感受性的、情感的存在。一位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如果毫无感觉,那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发生,德行也无从谈起。   舍勒的名言“爱乃是认识的基础”并非他的独创。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就曾说过,人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对象,人越是热爱认识的对象,他的认识就越深刻和完整。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也说过,认识对象只有首先呈现在爱的过程中,然后感知才能描述他们,理性才能判断他们。显而易见,爱的德性高于认识的德性。正是在爱的“问询”中,世界才不断“吐露”自身。舍勒说:“在人是思之在者或意愿之在者之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