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俗为雅:禅籍俗语言.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俗为雅:禅籍俗语言

以俗为雅:禅籍俗语言对宋诗的渗透与启示 内容提要 宋诗人提倡的“以俗为雅”,一是指题材的世俗化,与禅宗多举日用事的宗教实践观有关;二是指语言的通俗化,理词俗语人诗,其根源来自禅籍俗语言风格的启示。宋诗受禅籍俗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禅宗语录中常见的俗语词汇,仿拟禅宗偈颂的语言风格,并由此而推崇摹仿王梵志和寒山类似偈颂的白话诗。禅籍俗语开拓了宋诗的语言材料,使诗歌产生谐谑的趣味和陌生化的效果。 关键词 宋诗 禅籍 俗语言 偈颂 王梵志 寒山 在宋代诗学中有句流传甚广的口号,即“以俗为雅”。首先提出“以俗为雅”的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知诗病者也。”(1)(卷六七)黄庭坚《再次韵(杨明叔)·引》云:“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2)(卷一二)黄庭坚此诗作于绍圣四年(1097),苏轼此跋无准确编年,但他喜好陶、柳诗是晚年南迁之后的事,所以此跋亦当作于绍圣年间(3)。此外,陈师道《后山诗话》载:“闽士有好诗者,不用陈语常谈,写投梅圣俞。答书曰:‘子诗诚工,但未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尔。”’(4)(卷二六引)梅尧臣是否真说过此话,尚无确证。即使“以俗为雅”由梅尧臣提出,但直到陈师道才首次载于诗话。而《后山诗话》也大约作于绍圣前后。由此可见,“以俗为稚”最早见于(现存)文献乃在绍圣年间,而提及或转述此说的三位诗人正好是“元祐体”的代表作家以及“以文字为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佛禅的爱好者甚至佛门居士。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以俗为雅”视为同时代禅悦之风影响的产物。 所谓“以俗为雅”。包括诗歌的题材和语言两方面。题材的“以俗为雅”与生活态度和审美态度的世俗化有关,这一点与禅宗将印度佛教的宗教精神世俗化相类似。禅宗的实践观是自证自悟,尤其是马祖道一主张“平常心是道”,认为禅悟产生于日常的穿衣吃饭、屙屎送尿之中,更成为宗门的基本生活态度。与此相联系,禅宗公案千百条,多举日用之事。尽管北宋禅宗日益士大夫化,但这种日用的宗教实践观丝毫未受冲击,反而渗透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中。宋代士大夫无论是阅读公案,还是与禅僧交游,都会接触到这种观念。如佛印了元禅师写信给苏轼说:佛法“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屙屎撒溺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得处”(5)(卷一七三九释了元《与苏轼书》)。黄庭坚也有同样的思想,其《题意可诗后》云:“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6)(卷二六)也认为“俗”与“真”的区别在于一种观照态度,以禅家的眼光去观察世俗之事,佛法之真谛无所不在。所以黄庭坚曾戏言:“诗者,矢也,上则为诗下则矢。”(7)(卷五《杂论十三》)”这种观照态度自然会将理俗的素材提升改造为高雅的诗材。 至于宋诗语言的“以俗为雅”,则更是受到禅宗典籍通俗活泼语言风格的直接启示。从汉魏六朝到隋唐五代,除了杜甫等少数人之外,诗人是不允许俗字傀语人诗的。唐人刘禹锡重阳日作诗不敢用俚俗的“餻”字。因为儒家六经无此字(8)。这在唐代是很典型的。但到了宋代,人们就不再受这种观念的束缚,宋祁作诗嘲笑刘禹锡:“刘郎不敢题餻字,虚负诗家一代豪。”(9)(卷二四《九日食糕》)特别是到了北宋后期,俗字俚语入诗蔚成风气,而且在各种诗话中备受推崇。试看以下数则诗话: 王君玉谓人曰:“诗家不妨间用俗语,尤见工夫。雪止未消者,俗谓之‘待伴’。尝有雪诗:‘待伴不禁鸳瓦冷,羞明常怯玉钩斜。’待伴羞明皆俗语,而采拾入句,了无痕纇,此。获瓦砾为黄金手也。”余谓非特此为然。东坡亦有之:“避谤诗寻医,畏病酒入务。”又云:“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寻医、入务、风饱、水肥,皆俗语也。又南人以饮酒为“软饱”,北人以昼寝为“黑甜”,故东坡云:“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此皆用俗语也。(10) 世间故实小说,有可以入诗者,有不可以入诗者,谁东坡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11) 李端叔尝为余言:“东坡云:‘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12) 我们注意到,苏轼不仅在理论上首次打出“以俗为雅”的旗号,而且以其大胆的实践成为试用俗语的领路人。值得我们探讨的是,苏轼对方言俗语的喜好究竟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 如前所述。刘禹锡不敢用“餻”字,是以儒家六经语言为标准。而在宋代,诗人已将禅宗典籍纳入自己的视野。禅宗典籍作为一种文献形式,已成为参禅士大夫的新经典,而禅宗典籍占主导地位的语言乃是俗语言。与公案多举日用事相对应,禅门多用方俗语,其意义乃是以一种农禅的话语系统来取代佛经教门的印度话语系统。虽然这种农禅话语系统因士大夫的话语(诗句)的入侵而稍丧本色,但士

文档评论(0)

1983xuesh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