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耳部穴位反射图.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耳部穴位反射图

耳部反射图+穴位疗法 ?把耳廓比喻为缩小的人体身形,它与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都有一定的联系,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廓的局部皮肤上都有相应的刺激点,一旦器官组织发生病变,耳上的某个特定部位(中医称之为“穴位”)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和反应,因此当刺激某个耳穴时,就可以诊断和治疗体内相应部位的疾病,一些有经验的医学专家可以通过耳部皮肤颜色的深浅变化,有无凹凸变形、结节或脱屑、毛细血管是否充盈等协助诊断疾病。 ??? 中医认为“肾主芷精,开窍于耳”,耳是“肾”的外部表现,“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廓较长,耳垂组织丰满,在一定程度上是肾气盛健的一种征象,所以经常进行一些双耳的按摩,可以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 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   (一)耳廓表面解剖(图10-80)     1.耳轮:耳廓最外圈的卷曲部分。    2.耳轮脚:耳廓深入到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    3.耳轮结节: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    4.耳轮尾:耳轮末端与耳垂的交界处。    5.对耳轮: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    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7.耳舟: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8.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    9.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0.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11.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 ???? 13.耳垂:耳部下部无软骨之皮垂。   ???? 14.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    ??? ? 15.耳甲腔: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称耳甲窝。    ??? ? 16.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为耳屏所遮盖处。  (二)耳穴的分布   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一般说来,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图10-81,82)。 图10-81 耳穴形象分布示意图 图10-82 常用耳穴示意图    (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作用。(表10-20)   (四)耳针的应用   耳针除了用于临床防治疾病以外,还应用于辅助诊断及针刺麻醉。这里主要介绍在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表10-21)   1.选穴处方原则   (1)根据病变部位选穴:如胃痛选胃穴;肠泻选大肠、小肠穴;肩痛选肩穴等。   (2)根据中医理论选穴:如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肺主皮毛”的理论;心律不齐用小肠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偏头痛选胆穴,是因胆经循行时,“上抵头角”循行于侧头;目赤肿痛选肝穴,是因“肝开窍于目”等。   (3)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应用2-3穴左右,多用同侧,亦可取对侧或双侧。 表10-22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表   2.操作方法   (1)寻找反应点: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后,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寻找方法可用探针、火柴头、针柄按压,有压痛处即为反应点。亦可用测定耳部皮肤电阻(耳穴探测仪)的方法,其皮肤电阻降低,导电量明显增高者即为反应点,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   (2)消毒:用75%酒精,或先用2%碘酒,后用75%酒精脱碘。   (3)针刺:根据需要选用0.5寸短柄毫针或用特定之图钉型揿针。亦可行穴位注射和电针。毫针进针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穴位注射不透过软骨,药液注射在软骨与皮肤之间。目前临床多用磁石、菜籽、冰片、王不留行等作压迫刺激。多数病人针刺后,局部有疼痛或热胀感;少数人有酸、重甚至有特殊之凉、麻、热等感觉沿经络线放射结导,一般有这些感觉者疗效较好。   (4)留针:毫针一般留针20-30分钟,慢性病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   (5)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防止出血。必要时再涂以酒精或碘酒,预防感染。   (6)疗程:一般每天或隔天1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休息几天后,再行下一疗程。 ??? 摘录者按:可用火柴或小木棒代替针。 3.注意事项:   (1)严密消毒,预防感染。耳廓冻伤和有炎症的部位禁针。若见针眼发红,病人又觉耳部胀痛,可能有轻度感染时时,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