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粤教版《赤壁赋》教案
粤教版《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 刘达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诵读要领,熟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如“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渺渺兮余怀”等句子。
3.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语,如“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如泣如诉,月明星稀,一叶扁舟,沧海一粟等。
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所含的人生态度和语言的哲理意义。
2.学习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3.把握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体会苏轼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法。通过比较鉴别相似的文章,相关的文章,更好的理解本文的思
想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既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又可在讨论中辨
析疑难问题。
教具准备
录音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掌握诵读要领。
4.总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感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在第三单元刚学过苏轼的一首气势雄浑。磅礴浩荡的,有气吞天下之势的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题材相同的精美散文,领略他散文的独特风格。
二.解题
1.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
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官。御使李定等摘其托讽诗中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谛朝廷,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上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
2.文体介绍及写作背景。
赋:一种富有文采韵节,散文与诗歌结合,可以咏屋写志抒情的文体。
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三年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作者借黄州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听读。多媒体显示苏轼所游之地----黄州城外的赤壁,同时放录音。学生
注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2.诵读指导。“以文为赋”是这篇赋的一大特点,它不是以整句形式写
的骈文,而是骈散结合,注重声韵美。诵读时应注意句间的停顿,延长和节奏,同时还注意叙述句的平缓语调,描写句的意境把握,抒情句的感情韵味。
找出每段中+押韵句的韵脚。如第一自然段的“间,天,然,仙”。
3.齐读。学生齐读课文,读时体会音韵,注意押韵句。
4.默读。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正音,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句子的意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荡荡地像在天空里乘风浮游。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飘飘然像脱离人世而独自一个人。羽化登仙:成了神
仙而飞升仙境
渺渺兮余怀:我的怀想,多么渺远。望美人兮天一方:遥望所思慕的人,
你在那很远的地方。
寄蜉蝣于天地:个人生命短暂,像蜉蝣一样寄生于广阔永恒的天地之间。
“挟飞仙”两句:意为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间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
5.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本文构思缜密,形散神聚,表现了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请
具体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这篇赋主要通过主客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在失意之中对人生的见解。
开头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见的月白风清,天水相连的景象,并抒发了作者对此景象的感受。
其次写在优美的景色中“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有吹洞萧者”,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使长期过着谪居生活的作者内心惊动,为主客对话作好了铺垫。
接着以苏子愀然问客,引出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论辩。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反映了他陷入苦闷而又希望摆脱苦闷的矛盾心理。“客曰”是作者借客人之口,表达自己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悲苦心情。
第四段,文章以“苏子曰”引出的一段话,是针对上文“客曰”反映的悲苦心情而言的,这正表达了作者要求摆脱悲苦思想的愿望。“苏子曰”表现了作者对世事有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神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
最后,客人转悲为喜,以醉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作结,一方面写出了“清风,明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