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系统解剖生理_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形波学说(travelling wave theory): Bekesy氏于是1928年创此说,与共振学说不同之处在于声波引起的淋巴液波从前庭窗向蜗孔方向传递,基底膜共振区因之呈波形振动,而不像共振学说呈“上下”振动。出现振幅最大的波峰部位取决于不同的频率,在波峰之后的波形逐渐消失 。 从Bekesy的实验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声音刺激镫骨引起基底膜位移产生行波 (2)行波自耳蜗底端向耳蜗顶端传播; (3)声波振动随行波自耳蜗底部向耳蜗顶部传播时,基底膜振动的幅度逐渐增大,当在相应频率区到达最大振幅点后,振幅随即迅速衰减; (4)高频声在耳蜗内传播的距离较短,仅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的振动,而低频声沿基底膜向耳蜗顶部传播,其最大振幅峰值接近耳蜗顶端 3、基底膜振动的非线性特征 De Boer(1983)以及Neely 和Kim(1983,1986)等学者推测,生理状态下,耳蜗基底膜振动波的锐峰成分可能是由外毛细胞等结构产生的生物源性机械能量注入基底膜行波中所致。 不 同 频 率 的 声 波 引 起 基 底 膜 位 移 的 图 形 高频声引 起最大共 振部位靠 近蜗底 ??????????????? ??????????????? 低频声的最大共振部位靠近蜗顶 各频率在基底膜上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低频位于蜗底,高频位于蜗顶 四、听觉中枢生理 听觉过程包括: 声 电 化学 电 神经冲动 中枢信息处理等环节 声音中枢传导通路  从毛细胞发出神经冲动传递到中枢要经过五级神经元,依次为:螺旋神经元、耳蜗神经核(包括耳蜗背核和耳蜗腹核)、上橄榄核、下丘核和外侧丘系核、内侧膝状体。听觉中枢主要位于大脑颞上回。 第三节 前庭解剖及生理 前庭生理学是研究前庭系统功能和正常活动规律的学科。 前庭神经系统 前庭感受器 初级前庭神经元 二级前庭神经元 一、前庭系统神经解剖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前庭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止于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以及半规管壶腹嵴内的毛细胞周围。 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脑干延髓的前庭神经复合核及小脑的某些核团,前庭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止于此。 通过内侧纵束和前庭网状束,协调头眼运动;通过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协调头颈躯干动作 一、平衡功能 (一)平衡系统与身体平衡的维持 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共同协调身体的平衡;其中以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二)前庭系统的作用 具有近似意识感受和记忆的作用 可以调节身体姿势和眼的位置,管理身体较细致的运动 二、前庭器官的体液循环 迷路液 内、外淋巴液统称迷路液,保证了内耳特殊感觉装置能灵敏地感受外界刺激,对基底膜的振动和壶腹嵴顶的倾倒提供足够而适宜的环境,此外,对毛细胞的保护,代谢物质的交换,能量和化学介质的传递以及膜迷路内、外环境的恒定等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前庭感受器的生理功能 前庭感受器包括球囊和椭圆囊的囊斑结构以及三个半规管的壶腹嵴 (一)前庭感觉毛细胞 前庭毛细胞是一种换能装置,把物理性刺激通过化学介质转换为神经电活动——动作电位。 前庭感觉毛细胞分为1型和2型。 1型呈烧瓶状,多集中于感觉上皮中心部位,即壶腹嵴顶部和囊斑微纹区; 2型呈柱状,传入和传出神经末梢均接触其底部及外壁的下部。 正常生理情况下,它的传导作用主要依靠静纤毛束的倾斜。 (二)球囊和椭圆囊的生理功能 感受直线加速度,包括重力加速度和切线加速度刺激,维持人体平衡。 (三)半规管的生理作用 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 四 前庭中枢联系及其反射作用 (一)前庭核群及其联系 前庭核群 前庭上侧核 内侧核 外侧核 下侧核 1、前庭与眼外肌运动核及椎体外系统间的联系 前庭器官以及椎体外系统,与眼球的联合运动有关,头部摇动时,眼球的反方向转动可能与此联系有关。 前庭核与眼外肌运动核的联系所形成的反射弧,对临床前庭功能的检查很重要,因为前庭功能检查常以眼震为主要观察指标。 2、前庭与脊髓间联系 前庭脊髓反射的通路有:内侧前庭脊髓束、外侧前庭脊髓束、前庭网状脊髓束和尾部前庭脊髓束。 前庭外侧核和前庭脊髓核发出的纤维主要联系躯干四肢的运动中枢,控制颈肌和四肢肌的肌肉运动。 3、前庭与小脑间的相互作用 在种系发生上,古小脑起源于后脑的前庭区。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