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第一章思考题1、 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 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一、 编年体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时间为中心)二、国别体 (《国语》《战国策》)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著述内容所规定的。()三、纪事本末体 (《铎氏微》《虞氏春秋》)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读史者先秦各诸侯国的编年史时,一时难以从多国编年史中观览始末,因此楚大夫铎椒就将分书于《春秋》中的有关史事的记载分类采录出来,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运用抄书改编的方法,按新的利用或阅读要求对史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以事件为中心)四、 语录体 (《论语》《孟子》《管子》《韩非子》)是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字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五、 法规性书籍李悝《法经》内容全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三、《吕氏春秋》的编辑目的及编辑特点目的:战国末期吕不韦利用门客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纂的一部政治书。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编辑特点1、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2、内容庞杂,但体例严谨,系统整齐。 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每览各有8篇,每论各有6篇,每纪各有5篇,合计160篇,20余万字。3、成功地使用两级分目法(览、论、纪与篇)将160篇文章编成一部完整的书籍,标志着书籍编辑正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1个):《史籀篇》:《史籀篇》是见于著录最早的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都认为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近人王国维则认为“籀”是诵读之意。《史籀篇》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又称大篆。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儒人淳于越反对秦朝“郡县制”,主张师承古法,分封诸侯。丞相李斯严词抨击,提出焚书之议。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国以外的各国史记,以及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禁止谈论《诗》《书》,禁止私学和以古非今。咸阳两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逃亡,秦始皇大怒,把犯禁者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两件事合为“焚书坑儒”。天禄阁:是西汉宫中藏书和整理校勘图书之所,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西汉著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都曾在天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