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二十世纪十位名家谈吟诵.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十位名家谈吟诵

八九岁时听见隔壁书房底老先生交给学生们念诗,我非常地喜欢,现在还记得他所念底“东壁图书府”那一句底音调,谱出来是?6??—65,“东壁图书府”属前四个音符,“书”字音延长两拍,“府”字属于后两个音符,那首五言律诗,并不算高明,调子也不见得优雅,那位老冬烘先生也并不懂诗,只是这种方法,藉着音调帮助学生背诵底方法,确实很可取底。倘若叫一位懂诗而又知音底先生教给学生念诗,或唱诗,我想,学生对于诗底领会更要深刻些了。在西方人所组织的文学会中,诵读及背诵都被看作很好总要底事,并不是没有缘故底。 ——采真《文学底诵读与赏鉴》(载:采真译:《怎样认识西方文学及其他》,朴社1927) ? 我国文学书籍至为繁杂。有宜于浏览而不必熟读者,如劄记、通考、典志之类。有宜于熟读,决非默诵一过,所能完全领会者,如经、子、四史、专集等是。即以可读之书而论,种类甚多,结构不同,性质亦各有差异;近复有文言、语体之别。是习朗诵法者,于风格之辨别、体裁之区分,皆不能不三致意焉。以组织、格调、节奏、声韵之异,读法亦当分为吟、诵、咏、讲数类。 且吾国文字为单节语,其音读以地域及时代之影响,致使南北有别,古今不同。而历代音韵学家言反切者,标新立异;各不相谋,用字既不画一,而系统亦颇紊乱。四声五声之论,双声叠韵之议,亦纷乱难辨。至于文法之说明、句读之解释、声韵之研究,皆有助于朗诵法之练习,实为吾人所不可忽略者也。 诗词歌曲,声韵和谐,格律严整;而散文之于修辞练句,亦备极精密。吾人读书,于发声出音当力求其准确,行腔使调亦必竭尽圆润之能事,方能尽量体会,传神入妙也。 ……………………………… 尔来一般讲授国文之教师大都偏重于解释、分析,而不注意于吟、诵、咏、讽;但求说明所选诗文中字句之精练、格律之严整、造言若何、创意若何,便自谓研究之能事已尽矣。实则,篇中之抑扬、含蓄、幽默、渊雅处,皆未曾提及;而学者亦无从领悟。盖因诗词文赋莫不有声有色。色可得而讲授;声则非吟、诵、咏、讽,不能领悟。其风度之隽雅、情致之美妙、与夫旨趣之深远,皆非诵之于口,得之于耳,不能传授于心也。 ——黄仲苏:朗诵法(载《华年》,1932年第26期) 在教室内通读,该用宣读法,前面已经说过。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或者先由教师吟诵,再令学生仿读。自修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只要声音低一点,不妨碍他人的自修。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一般的见解,往往以为文言可以吟诵,白话就没有吟诵的必要。这是不对的。只要看戏剧学校与认真演习的话剧团体,他们练习一句台词,不惜反覆订正,再四念诵,就可以知道白话的吟诵也大有讲究。多数学生写的白话为什么看起来还过得去,读起来就少有生气呢?原因就在他们对于白话仅用了心与眼,而没有在口与耳方面多用工夫。多数学生登台演说,为什么有时意思还不错,可是语句往往杂乱无次,语调往往不合要求呢了?原因就在平时对于语言既没有训练,国文课内对于白话又没有好好儿吟诵。所以这里要特别提出,白话是与文言一样需要吟诵的。白话与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 ——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载叶绍钧,朱自清著《精读指导举隅》. 商务印书馆,1942) 还有一种诵腔,值得提一下。最早提倡读诗会的是已故的朱湘先生,那是民国十五年。他的读诗会只开过一回或者没有开成,作者已经记不起,但作者曾听过他朗读他的《采莲曲》。那是诵,用的是旧戏里的一种“韵白”。他自己说是试验。《采莲曲》本近于歌,似乎是词和小调的混合物,腔调是很轻快的。“韵白”虽然也轻快,可是渗透一种滑稽味,明明和《采莲曲》不能打成一片,所以听起来总不顺耳似的。这种近歌的诗在白话诗里极少,几乎可以算是例外。应该怎样朗读,很不容易定;也许可用吟腔试试。不过象“韵白”这类腔调,如果做滑稽诗或无意义的诗,也可以利用。这类诗其实也是需要的。 ……………………………… 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的”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摇头摆尾正是吟文的丑态,虽然吟文并不必需摇头摆尾。从此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话他落伍。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成见。有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