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资料[精选]
一、明代社会的特点(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宋元时代逐步兴起的商业经济,在明初受到了一些挫折,但是很快得到恢复,到明代中期,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松动,工商势力重新开始活跃,特别是江南一带的织造“机户”争相崛起,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商业经济迅速繁荣,城市迅速兴旺,当时的杭州、苏州、广州、武汉、芜湖等都市,均成为商品的集散地。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据说,明代中叶以后,仅苏州一地从事丝织业的人数就达近万名;景德镇10万人口,从事陶业的手工业人口即有数万。(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在思想领域,明代中后期王学左派兴起(王守仁的“心学”,亦称王学,其分支——泰州学派,亦称王学左派),代表人物有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等,在王学基础上越来越具有离经叛道的倾向。他们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他们的著名主张是:“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李贽)。这种思潮,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直接影响了明代中后期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的产生。典型的例子,就是袁宏道在《与龚惟长先生书》中所公开宣扬的:“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皓魄入帐,花影流衣,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产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二、明代文学的特点(一)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王学左派的兴起的现实,对文学的直接的影响就是以市民为主要欣赏群体的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的繁荣发展。小说方面,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等四大奇书以及三言二拍等优秀白话短篇小说;戏曲领域,呈现出中国戏曲发展演变历史进程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诞生了《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以及汤显祖“四梦”、徐渭《四声猿》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另外,散曲、民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二)文学群体流派纷呈诗文领域,明初有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诗人和以李东阳、谢铎、张泰等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弘治、正德年间以后,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等先后涌现,或提出新的主张,或对旧说加以修正,始终争论不断。特别是戏曲领域,临川、吴江两派的争论,牵动整个晚明文坛。另外,尚有明末小品文作家,爱国诗文作家等。孙悟空从猴王“齐天大圣”到孙行者、斗战胜佛,猪八戒从野猪精、悟能到“净坛使者”,唐僧从玄奘到旃檀功德佛,均形象地说明,西行取经的“经”就是修心向善、格物致良知。难怪明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序者陈元之说:“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明谢肇氵制则说:“《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如果将《西游记》当作孙悟空的传记,那么,前七回是他的出世和造反(心之放纵),后八十八回则是他重新做人、带罪立功、修心成佛的历程(心之回收)。“心”是这一形象的关键,他仿佛是“心学”之象征——心猿。“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心猿护主识妖邪”、“心猿显圣灭诸邪”、“心猿钻透阴阳窍”、“心猿识得丹头”等等。孙悟空的造反犯上并非如有人所云是反封建帝王,他的失败也关非有些评论家所论是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反映云云,这顶“农民起义”的桂冠恐怕失之于张冠李戴。孙悟空的经历正是修“心”养性的过程,过去有人主张“主题矛盾说”,认为孙悟空形象前后不统一,矛盾等等,这纯粹从阶级论(农民起义论)角度而言,若从“心学”角度着眼,则不会得出如此结论。事实上,作者的本意是很明显的,试图通过收放“心”的象征手法,证明“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的“心”之理。清代学者张书绅颇明白其中之义量,深有感触地说:“《西游记》,凡如许的妙论,始终不外一心字,是一部《西游记》,即是一部《心经》”。“《西游记》是把理学演成魔传,又由魔传演成文章。”
《西游记》不仅在大的框架、总体构思上依据了心学的基本思想,而且结合小说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