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精选]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一、古汉语虚词概说 第一,掌握古汉语虚词的作用绝对量:《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副364个,介77个,连85个,助70个,叹23个,代58个,助动23个,不定数3个】相对量:《韩非子》10.8万字,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虚词。之——5248次,占1/80;而——3096次,占1/35;也——2940次,占1/37;以——1897次,占1/57;则——1349次,占1/80;于——1290次,占1/84;…… 2、古人遣词造句,虚词更重要。刘淇《助字辨略》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盖以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唐)刘知几《史通·浮词》中说:“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以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宋稗类钞》载欧阳修《昼锦堂记》原文:“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两个“而”字乃后加) 第二、古汉语虚词的特点与研究 1、由少到多,来源不一 王世舜《尚书译注》说: “和《左传》《国语》不同,《尚书》不用或很少用‘也、乎、哉’一类的文言虚词,而这些文言虚词则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运用这些虚词,不仅可使语义明确,而且也可使句子琅琅上口,显得通顺流畅。《尚书》中不用或很少用这些文言虚词,所以显得非常拗口。” 如:“古【者】我先后既【已】劳乃祖乃父,【则】汝共作我【之】畜民。【若】汝有戕则在乃心,【则】我先后【必】绥【于】乃祖乃父。【若是,则】乃祖乃父乃断弃汝,【而】不救乃【之】死。” 虚词来源有三: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乌,孝鸟也。——借为叹词。焉,焉鸟,出于江淮。——借为合音词,“于之”。而,頰毛也。——借为连词。则,等划物也。——借为连词。 二是实词虚化。如:为,役作。——介词,替,给;益,水溢出。——副词,更加,越发。颇,头偏也。——副词,偏颇。本,植物下基。——原来,本来。 三是通用假借。如:徒、只、但、特、独(仅独副词)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词)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 在通用假借过程中,方言变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收集西周162器,列国164器,其中用“女(汝)”字137次;用“尔”字6次,只限于齐、晋之器,可见“尔”是方言词。 特点之二,一词多类,一类多能。如:之(1)代词;(2)助词;(3)连词;以(1)介词;(2)连词;(3)助词;而(1)代词;(2)连词;(3)助词;所谓一类多能,指一个词在一类意义中,有多种含义。如:“而”当连词用,可分别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等诸多关系。 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一)、辞训式的研究;第一种,训诂方法。如: (1)“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此皆文中自问之辞,所以引起下文来” (卢以纬《助语辞》)(2)“能不、能无、能勿、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 (袁仁林《虚字说》)(3)“《论语》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虽告之曰犹云若告之曰,亦假令之辞也。” (刘淇《助字辨略》) 这种方法源远流长。《墨子》:“或也者,不尽也。” “假者,今不然也。”《尔雅》:“朕、余、躬,身也” 。 “粤、于、爰,曰也。”《说文》 “乎、语之余也。”“兮、语所稽也。”“者,别事词也。” “宁、愿词也。”“乃、曳词之难也”“皆,俱词也。”…… 第二种,语法的方法吕叔湘《文言虚字》;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第三种,虚词来源的研究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第四种,历史比较的方法如:丁声树:释弗不; 四,掌握古汉语虚词的方法第一、 三定: 定性【词性】、 定义【语法和词汇意义】、 定用【在句中的用途,翻译】第二,分析比较,舍同求异。第三,突出重点,解剖麻雀。【最常用的30~50个】 第二节 古汉语代词的用法及特点一,人称代词的用法(一)第一人称代词:《尔雅·释诂》:“卬、吾、台、予、 朕、身、甫、余、言,我也。”《尔雅·释诂》:“台、朕、赉、畀、 卜、阳、予也。” 例证:(1)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匏有苦叶》(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4)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葛覃》(5)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谷风》 结论:“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