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文教学如何化难为易[精选]
古文教学如何化难为易
在古文教学中,由于古人语言的运用比较灵活,句式变化多而特殊,所以,学生在译文过程中,常常因同词异义辨别不清、特殊语言习惯格式的译法没有掌握,以及词的特殊用法难以确定而无法“对号入座”、准确译出。
一、同词比较,辨清异义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由词组成,词是构成一切句子的基本材料,古文亦然。所以,翻译句子的基本落脚点是翻译出组成句子的词,只有解决了“词”这个难点,即是说,只要用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置换出原句中的古代汉语词,这个句子也就基本上翻译出来了。如何解决“词”这个难点呢?我认为,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同词的具体比较来丰富学生的一词多义的知识,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辨清异义,才能解决“词”这个难点。
1.同词异义的比较:即在同一篇课文或已学过的不同古文中,根据前后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语法结构,启发学生比较它的不同意义。如教《谭嗣同》一文时,对本文中和已学过的文言文出现的“固”字,一一进行比较:
2.古今词义的比较:对文言文教学中,对古今词义变化十分明显的词,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作一一的比较,如《五人墓碑记》中:
古义:到(动词“至”与介词“于”适用)
(1)至于今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起一事。
古义:距离
(2)去今之墓而葬焉
今义:往
吾社之行古义:是“行”(品行,名词)和“为”
(3)(成为,动词)两词连用。
为士先者今义:举动。
古义:此,这
(4)由是观之
今义:判断词
是时以大中丞抚古义:党羽。
二、探求规律,掌握译法
文言文的句式也比较复杂。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倒装句较为普遍的是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也有谓语提前的现象。在古文教学中,我发现,由于表达习惯或是语法的特殊性,在古汉语中,形成了一些形式上基本凝固、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而这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往往又成了学生准确译文、正确理解课文的“拦路虎”。倘若能让学生认清其特点,摸清其规律,掌握其译法,学生学起来就能化难为易,准确译出,从而将“拦路虎”就地“消灭”。下面仅就在文言文教学中探求出来的几种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是何句式,怎样翻译,简述如下:
1.“以……为……”
这是介词“以”与动词“为”的搭配使用,可译为:“把……看做(或当做)……”
如:“以君为长者,故不错(用通‘措’)意也”(《唐睢不辱使命》)其中“以君为长者”,即译为:“把安陵君当做一个忠厚老实的人。”
再如:“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士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以赢为小人”即译为“把我看做小人”。
2.“得无……乎”
这是古代汉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但它带有揣度的语气,使问句显得比较委婉,一般可译为:“该不会……吧?”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其中“得无异乎?”即译为:“该不会有所不同吧?”
3.“无乃……乎”
这也是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种句式,但所表示的语气也是比较委婉的,一般可译为:“恐怕……吧?”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其中“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4.“不亦……乎”
这也是古代汉语反问句的习惯句式之一,其中“亦”字的意思较虚,一般可译为:“不也是很……吗?”
如:“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六则》)其中“不亦君子乎?”译为:“不也是很符合君子标准吗?”
再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其中“不亦惑乎?”译为:“不也是很糊涂吗?”
实践证明,假若以上这几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学生均能认识其特点,掌握其译法的话。那么,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句式的译法,也就不难掌握了。我们这样做,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辨识特殊文言句式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翻译特殊习惯句式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拿起“钥匙”独立开“锁”。
三、讲清“特殊”,扫除障碍
在古文教学过程中,偶尔会发现一些词,它们除了有一般的用法外,还有其特殊的用法,但课后又无注释,这些词,教师必须讲清。在古代汉语中,“所”字作人称代词就比较“特殊”。如:“不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这是在“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阕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的焦急时刻,“出召项庄”说的最后一句话。此时,范增已看出刘、项斗争的严重性。只要我们能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将特殊用法的词一一向学生作明确解释,学生在译文时也就不会有障碍了。
由于我们在古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上化难为易的具体做法,学生翻译古文基本上能符合原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基本正确,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七中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