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ɡāo),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xínɡ)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lú),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 步自雪堂:介宾结构后置 坂:山坡 顾而乐之:看 以……为乐 已而:一会儿 薄暮:迫近 顾安所得酒乎:可是 谋诸妇:商量 兼词,“之于” 霜露既降,木叶尽落,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月白风清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shè)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rónɡ),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qī)鹘(hú)之危巢,俯冯(fénɡ)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huà)然长啸(xiào),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qiǎo)然而悲,肃然而恐,凛(lǐn)乎其不可久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摄衣而上:向上走 披蒙茸:拨开 巉岩:险峻的高山 攀栖鹘之危巢:高 盖二客不能从焉:代词,我 悄然而悲:忧愁的样子 肃然而恐:恐惧的样子 凛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放乎中流:介词,在 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 兼词,在那里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chánɡ)缟(ɡǎo)衣,戛(jiá)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pián xiān),过临皋之下,揖(yī)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玄裳缟衣:古人穿的下衣 白绢,此指白色 戛然长鸣:形容鸟鸣声响亮悠长 羽衣蹁跹:穿着羽衣 俯:低头 畴昔:过去,从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指门 * 金圣叹: 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王世贞: 赋是双珠可夜明。 正音正字 临皋 惊寤 薄暮 携酒 翩跹 蹁跹 栖鹘 戛然 巉岩 gāo wù bó xié piānxiān pián hú jiá chán 知识小积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俄而 须臾 顷刻 刹那 未几 已而 少顷 请找出写景的句子,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平静的乐 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 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 黄泥坂清空夜色 澄彻、清朗 前赤壁 后赤壁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特点:宁静清幽) (特点:险峻、冷清、深幽)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景象呢? 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历史背景 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 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激昂的乐 黄泥坂清空夜色 澄彻、清朗 复游赤壁之行 因景感怀 不复清澄 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反而登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