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唤醒:语文教学之于传统文化的使命[精选]
唤醒:语文教学之于传统文化的使命
追本溯源,从远古的言语文字教学到独立成科的语文,语文教学一直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因如此,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不可避免地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而这种文化意蕴正是语文教学承载的核心任务。在追求文化意蕴的语文教学中,习得语言文字并不是目的,能够使学习者达到文化自觉,实现从对文化的局部理解到全面唤醒才是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挖掘文字内涵、感受文本文化内涵进而使学习者获得文化陶冶。
文化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斯普朗格把“唤醒”引入教育学,认为教育是文化知识传递的一种特殊途径,但目的不是“文化传递”,不在于使人单纯地获得死的知识,而在于使人通过对文化知识的摄入,获得人生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达到人格与精神的“全面唤醒”。这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一方面,客观的文化知识被还原于创造的元体验,引导学习者个体打开自己的视野,能够透彻地理解文化,理解历史,理解他人,理解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对这种客观文化知识的主观化,使其完全融入学习者的人格内部,使其与生命同化,从而使学习者可以反观自身,获得对自身及其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更好理解。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是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教学内容的,而语言形式以及语言符号所反映的内容都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如基于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他人的热情等等,这些内容与传统文化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得这些语言文字知识并不是目的,而足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能够通过知识的习得获得个体内在精神的陶冶;能够通过所摄入的传统文化知识达到个体人格与精神的“全面唤醒”的终极目标。
一、盛衰之变:传统文化在语文中的命运
正如上文所言,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历来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远古的言语文字教育开始,“语文”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期间波澜起伏,多有变化,但语文教学始终记载和传递着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与社会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主流文化息息相关。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与现代语文教育相对应的语文课程主要是大语文教育,它集经、史、子、哲为一体,是一种文化教育,既表现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得以积淀、流传的载体。上世纪初,“语文”脱离经学独立成科,语文教学开始有了比较实用的目的,如《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国文字科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文字,解日用常见之文理……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需要”,《壬子——癸丑学制》又进一步明确了“作简易实用之文”的实用性目的。然而,“语文”并没有因为“实用”的规定而脱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依旧宣扬中国的悠久文化、表彰古代圣贤的嘉言懿行。
新文化运动开创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其主要标志是新的语文形式——现代白话文,带着科学、民主的新思想进入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固有阵地。然而,现代语文课程依旧与传统文化、传统语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后改“国文”、“国语”为“语文”,语文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态势,传统文化也正是“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随后的“整风”、“反右”以及“大跃进”将语文教学定位于“为政治服务”,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毛泽东著作以及反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歌颂“总路线”的作品,至此,传统文化开始脱离语文。新时期呼唤语文教学个性的回归,重新确立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进一步彰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品格。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之中。
二、文化意蕴:语文教学承载的核心任务
传统文化与语文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文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决定了语文课程知识的文化意蕴,失去文化意蕴的课程知识只能是一副冷冰冰的逻辑框架,一堆失去精神灵动性的符号堆积。而此处的“文化意蕴”是指作为事实性的课程知识背后所蕴涵的价值性因素,它涉及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涉及到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信仰和传统文化,涉及到学科知识背后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态度等等。语文课程知识的文化意蕴主要依托教材这一载体来体现。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观潮》均是描绘自然景物的古代游记短文,其中蕴含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和自然景物的和谐美;《闲情记趣》记叙了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周处》传递了敢于接受批评,勇于悔过自新的美德;《五柳先生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含氟水氢氧化钠再生活性氧化铝硕士论文[精选].doc
- 呼出项目电话脚本设计[精选].doc
- 呼兰河传书目推荐PPT[精选].ppt
- 呼叫中心人员安排[精选].ppt
- 呼叫中心坐席管理制度[精选].doc
- 呼叫中心人员的安排[精选].ppt
- 呼叫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简介[精选].ppt
- 呼吁道德最大法律化[精选].doc
- 呼吸[精选].doc
- 呼吸作用---省级示范性高中所用教学课件[精选].ppt
- 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技术试题-高中信息技术2.docx
- 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docx
- 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2.docx
-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三理科化学第16周限时训练.doc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2.docx
-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四月份月考生物试题.doc
-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docx
-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A)含解析.docx
-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科综合试题.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