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回眸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精选].doc

回眸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眸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精选]

回眸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 王曾瑜 (原载《史学集刊》2011年第1期)   中国古代政治中系国家安危存亡,而又最关民间休戚祸福者,当然是地方政治。宋人就说:“立国之本在民,系民之体戚者,最切于州县。”[1]这既是重要的古史研究课题,又是目前古史研究的薄弱环节。从古代的传世史料的份量看来,更适宜于研究地方政治者,是宋、明、清三代。深入研究地方政治,有助于深层次地剖析古代官场的各种积弊和腐恶,理清古代政治的专制、愚昧和腐败基因的遗传密码。 一、中央与地方官员的关系   此处所谓“中央”,当包括皇帝与朝廷,两者还不能完全等同。中央与地方官员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各种形式的等级授职制:中国自秦汉以降,是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即使以面积较小的北宋而论,也约略相当于於四个半除俄罗斯外的欧洲第一大国法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对於各地,必须分设若干等级的行政区划而治,如道、路、省、郡、州、府、县等,其中县一级的行政区划一直不变,而县以上的行政区划则各代不同。朝廷对地方官的任命,则采取各种形式的等级授职制。地方长官一般由中央任命,但如两汉时僚属由地方长官辟举。   在自古相传的大一统观念的支配下,[2]古代统治者逐渐发现了中央人事权的重要性,於是从西汉成帝时开始,就设置常侍曹尚书,後历经更名,曹魏时方定名吏部,并逐步扩大其权限。人们一般认为,六部制正式定型,是在隋朝。如果我们粗略地对比一下中央机构从九寺(或称十二寺等)到六部的演变,就不难发现,户、礼、兵、刑、工五部的职能,都与以前的一个或数个寺相衔接,唯有吏部却在此前找不到一个相应的寺,与其有职能上的衔接。吏部之所以重要,並且成为六部之首,是因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掌控、委任等权力,极大地加强了中央的人事权。[3]吏部的职能扩充并定型後,历朝的等级授职制,最大量的就是吏部授官。与此相应的,则是地方长官辟举僚属的取消。任命官员,唐、明、清由吏部和兵部分别掌管文选和武选,而宋、金、元三代则文、武选都属吏部掌管。故明朝崇祯帝说:“吏、兵二部,用人根本。”[4]尽管有如此差别,吏部就是等级授职部,掌管着最大量的地方官员的任命。   地方官“旧制,内外皆吏部授。自隋以来,五品以上官,中书、门下访择闻奏,然后下制。(唐)肃宗复令中书以功除官”。[5]宋朝的地方官有堂除和部注,堂除是指宰相办公的政事堂或都堂任命,部注是指吏部任命,低一等,级别更高则是皇帝亲命。元朝一般是“大小官正七(品)以上者(中书)省除,从七(品)以下者(吏)部注”。[6]自明朝废除宰相制後,就没有堂除、省除之类,吏部掌管和任命的官员比例有所扩大。吏部一般掌控着几万名官员的宦运,大部分地方官的任命主要都由吏部执掌,又必然弊病丛生。   在中国自古相传的大一统观念中,地方官由中央任命,被视为一条神圣的制度和原则,只有中央能够任命地方官,方才意味着统一。如中唐以後朝廷不能任命藩镇,蒋介石不能任命山西省长,就意味着藩镇或闫锡山割据。此种观念就是将大一统和等级授官制连结在一起,似乎没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等级授官,就不足以维护大一统。与此相应,为了维护大一统,又逐渐建立了任期制、回避制等,其基本精神和原则,就是防止地方上形成与中央,与皇权抗衡的势力。   二、朝廷监控地方官员的重要制度和措施:根据一些治史者的研究,在中国古代,朝廷为有力地监控地方官员,随着统治经验的积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若干重要的制度和措施。以下主要依据他们的研究,分述于下:   (一)固定任期制:相传《尚书·尧典》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之语,这就被後世当作固定任期制的依据。但自秦汉以下的任期制有一个逐步摸索、形成和稳定的过程。所以产生固定任期制,还是逐渐认识到地方官久任的弊端,而不利於中央集权。当然,地方官的固定任期制也不过是一般规则,按施政的需要,也不可能没有变通的情况。   西汉时,“为吏者长子孙”, “吏不数转,至于子孙长大而不转职任”,甚至“居官者以为姓号”。[7]并无固定任期制。   东汉光武帝“以二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交易纷扰”。朱浮上奏说:“大汉之兴,亦累功效,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当时吏职,何能悉理;论议之徒,岂不喧哗。盖以为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也。而间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寻其视事日浅,未足昭见其职,既加严切,人不自保,各自顾望,无自安之心。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斯皆群阳骚动,日月失行之应。夫物暴长者必矢折,功卒成者必亟坏。”汉光武帝“下其议,群臣多同于浮,自是牧守易代颇简”。[8]汉顺帝时,左雄主张官员久任,“而宦竖擅权,终不能用。自是选代交互,令长月易,迎新送旧,劳扰无已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