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开设历程的简要回顾[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开设历程的简要回顾[精选]

大学语文开设历程的简要回顾 摘要:大学语文的开设经历在建国前可概括为初始时期?,建国后,断续发展中又经历了低潮期、复起期、繁荣期,之后是成熟和进一步发展期,再次走入低谷时面临新的挑战等阶段。其发展历程可谓命运多舛、轨迹曲折。 关键词:大学语文;开设;历程;回顾 大学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洇染了国人的心灵,传承了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传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上世纪20年代开设,到1942年正式命名为“大一国文”,是当时所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建国后,大学语文断续发展中经历了低潮期、复起期、繁荣期,之后是成熟和进一步发展期,再次走入低谷时面临新的挑战等阶段。其发展历程可谓命运多舛、轨迹曲折。 ??1.初始时期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很早就开设了“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基础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民国时期,当时叫“大一国文”,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1949年。现在台湾地区仍然沿袭“大一国文”的称谓。故可以说大学语文学科的开设几乎是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20世纪初,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等学校就在预科开设“经学”、“诸子”、“词章”、与“作文”等课程,后又经历1913年、1938年、1943年几次变更,国文成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大一国文,并有了黎锦熙、朱自清等主编的《大学国文选》教材。最初的“大一国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副产品。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古汉语教学,年轻人不愿意读文言文。但一些教育家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弃绝自己的传统:“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总是我们中国人在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这在现时还得借助于文言或古书。”因此,有必要补上文言文的欠缺。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带来了白话文的流行,但白话文学习过程中有只求快、只求了解文章大意的弊端,针对这一弊端又增添了白话文的佳作。在弥补文言文和增补白话文这两方面,国文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故当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时,就规定在预科开设国文课。到30年代,全国的大学基本上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国文课,故称为“大一国文”,当时讲授国文课的教师,大多是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如冰心、沈从文、闻一多、游国恩等。 在解放初的几年里,这门学科又被改为“现代文选及习作”,但仍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作为一门公共人文基础学科,建国前,我国各综合大学已普遍开设,作为非中文专业一年级大学生必修。但当时课时数、教材等不统一,也不可能统一。教学内容多由教学者自选,写成讲义散发。无论是讲授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着眼点都在“语言文字”上。这便是“大学语文”的前身。 ?2.断续发展时期 解放后,从中学到大学,凡“国文”都改为“语文”,才有“大学语文”之名。建国之初,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有大学语文学科,有郭绍虞、章靳以两教授所编的教材。 低潮期 1952年,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院系调整,将原有的文、理、工、农、法、商、医等学科融合发展的一些综合性大学拆散,成立许多单科性的院校。大学语文这门课也随着这一剧烈变化,不仅在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里不再开设,连在保存下来的多数文理合校的院系里也了无踪迹。持续了40多年的国文学科被迫取消。这一中断,再加上“文革”,这门原是当时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能起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学科中断了二十余年。大学语文教育的中断,使高校正常的民族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严重脱节,人文教育成了一片荒漠,这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使我国在人才培养上走了不少弯路。 复起期 十年动乱结束,百废俱兴。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的时候,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重理轻文的倾向非常严重。苏步青(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等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提出要给理工科学生补语文课,并呼吁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1978年秋,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与华东师大徐中玉教授联合倡议,在高校恢复开设“大学语文”学科,并在南大付诸实施,此举得到了数十所大学的响应。经教育部批准,中断了近三十年的“大学语文”学科得以开设。这一举措对大学语文的复起具有重要意义。紧随其后,我国的许多大学都相继恢复开设了大学语文,并逐年增加,风气日炽。但当时的“大学语文”其基本性质还是“工具”课,目的在于提高理工科学生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为学好专业课服务。从现在看,这一目的起点较低,但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时起到了“反拨”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大学语文”学科在我国高校学科体系中的一席之地,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繁荣期 1980年l0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倡议下,在上海召开了有二十所高校参加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