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九讲 鲁迅[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81年9月25日生,小名阿张,本名寿樟,初字豫山,后改字豫才。父周凤仪,母鲁瑞。 1892年2月,入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1897年离开。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 “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 “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象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化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了。”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 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精神的精髓:反抗绝望 1893年,鲁迅的祖父因科举案入狱,家道中落。 “恨这个社会”“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3年袁世凯复辟,对社会变革失望。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1918—1924年,对思想启蒙失望。 “我感到未曾经验的无聊。……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鲁迅精神的精髓:反抗绝望 “…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鲁迅精神的精髓:反抗绝望 “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致赵其文》) 正视人生的绝望的困境与命运,而后反抗,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对 “绝望” 的反抗之中。这是鲁迅精神的精髓,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精神资源。 “杂文”之名 鲁迅的杂文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各种文章的总称。鲁迅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问题,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鲁迅以编年的方法编了自己的十六本杂文集。其中就包括杂感、随笔、通信、序跋、演讲等统曰“杂文”。 狭义的杂文指“杂感”,即具有文学意味的议论性的文体,也称文艺性的论文。(瞿秋白) 2.杂文是一个未经规范化的文体,是一种无体之文,具有特别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鲁迅“以为非这样写不可,就这样写”,鲁迅正是利用杂文的形式,发挥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文体实验。“杂文”又具有某种先锋性。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鲁迅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 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鲁迅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 《我还不能带住》,《鲁迅全集》3卷244页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鲁迅把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的心理与灵魂。他说:“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他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心理状态。 3.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鲁迅的思维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空间下进行剖析与开掘,竭力排除其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迅速切入本质,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梁实秋)、“革命小贩”(杨邨人)“西崽”林语堂、“洋场恶少”(施蛰存) 4.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鲁迅杂文确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自己的主观反应。出现在鲁迅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