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_8014921.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_8014921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往今来呀,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下了很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你能背诵几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一句借月抒怀道尽了天下离人之心。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写月景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出示课题、作者)。 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背景音乐)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生自由读文,抽一女生读) (师生评议) 强调读音:相与(yǔ) 藻(zǎo) 柏(bǎi) 荇(xìnɡ) 强调节奏: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我想听大家集体朗读的水平怎样。来,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师认真听。 师:我先不评价,我来给大家读一遍。 2、师示范朗读,学生评议。 3、学生再齐读课文。 三、理解句意,读通内容; 师:想要读得有感情啊,要先理解文意,请大家根据注解,自行疏通文意。不解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约五分钟后,师叫停,解决学生的疑难。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语言,读出感情 (1)品味写景的妙处 文章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写景层次、表达情感等方面着眼。 庭中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明确:比喻,月光照在庭院中,整个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提问:庭院中的植物很多,为什么偏偏要拿竹柏来比喻? 提示:竹:风格高洁。柏: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竹子是品格高洁的,柏树在严寒中依然能够傲然挺立。被贬后的苏轼不安做一个“闲人”,时刻准备着重上征途,他的眼中依然有空明的月色、高洁的竹柏。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师:理解了句意,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流利,情感味还不是很浓,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你认为情感把握得比较好的一句读一读。 (多媒体展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内心宁静)月色入户,欣然(喜悦、兴奋)起行。念无与乐者(寂寞、忧伤)遂(急切)至承天寺,寻(急切、担忧)张怀民。怀民亦(大喜过望)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得知己而高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见美景而兴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慨) (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我们来一起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齐读) 五、 知人论世,读懂作者。 师:苏轼真乃丹青妙手,能把这极常见的月景写得如此之美,这样的月夜,这样的美景,可以说司空见惯,为何苏轼说只有两人能见呢? 理解“闲人”含义 (多媒体展示)介绍作者: 1、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2、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师:这则材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他们两人都是怎样的人?猜测: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呢?(赏月时的感受、诗文创作、朝廷的事情)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