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反射类型 胆汁 腹水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反射类型 结石 声影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反射类型 淋巴瘤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反射类型 肿瘤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反射类型 集合系统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反射类型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皮 肤:强回声带。 脂肪组织:皮下、体内呈低回声,混杂时为强回声。 纤维组织:与其它组织交错分布呈强回声。 肌肉组织:长轴呈纹状,短轴呈斑点状。 血 管:呈无回声管道,动脉壁回声强,静脉反之。 骨 骼:骨皮质光带 后有声影。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正常皮肤均呈线状回声表现。需观察皮肤有无增厚、变薄或凸出、凹陷时应通过水耦合方式进行。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正常皮下脂肪及体内层状分布的脂肪呈低水平回声。当有筋膜包裹时,在脂肪与筋膜之间有时显出强回声界限。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体内纤维组织与其他组织交错分布,一般回声较强。 某些排列均匀的纤维组织其回声相对较弱。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正常肌肉组织的回声较脂肪组织强,质地亦较粗糙,各层肌肉纤维影像清楚,长轴呈条纹状,短轴呈斑点状。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正常血管呈无回声管状结构,动脉管壁厚,回声强,搏动明显。静脉管壁薄,回声弱,搏动不明显。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成骨近探头侧的骨皮质回声反射很强,后方拖有声影,骨内结构显示不清。软骨的表现为两带状回声之间呈为低回声区。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常用切面 (1)纵向扫查。 (2)横向扫查。 (3)斜向扫查。 (4)冠状面扫查。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常用切面 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平行。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常用切面 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相垂直。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常用切面 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成一定角度。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常用切面 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额状面平行。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静态二维图像计算机重建 静态三维(立体)图像 动态三维 —— 四维图像 六 超声诊断进展 三维超声 将超声造影剂经末梢静脉注入,在超声检测时,超声造影剂产生去强烈的反射(散射)回声,可用于识别心内解剖结构、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等,并用于疾病诊断。 六 超声诊断进展 超声造影 运用心导管技术,以安装在心导管顶端的微型超声探头对血管进行超声成像,属有创性超声技术或介入性超声技术。 六 超声诊断进展 血管内超声成像 六 超声诊断进展 超声机器 小 结 总 论 * * * * * * * * 超声诊断基础 附二院 影像教研室 张峰 一 概论 ------现代三大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之一 US----首选 CT MRI 优势:无创、精确、方便。医学领域的地位 重要性:专业、沟通、横向、浪费、扬长避短 一 概论 主要用途 检测器官的大小、形状、物理特性及某些功能状态; 检测心血管的结构、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状态; 鉴定占位病灶的物理特性及部分病理特性; 检测有无积液存在,并初步估计积液量; 随访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各种病变的动态变化; 应用介入性超声进行辅助诊断或某些治疗。 ? 1880年,法国人发现压电效应;? 1917年,法国人应用压电原理进行超声探测,1921年发展成声纳。? 1942年,奥地利人使用A型超声装置,用穿透法探测颅脑. ? 1952年,美国人开始研究超声显像法,并于1954年将B超应用于临床。? 1954年,瑞典人用M型检查心脏。? 1956年,日本人首先将多普勒效应原理应用于超声诊断,利用连续波多普勒法判断心脏瓣膜病。? 1959年,研制出脉冲多普勒超声。? 1983年,日本ALoka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彩色血流图(CFM)? 1990年,奥地利公司制成3D扫描器,并使之商品化。 一 概论 ?1958年12月上海六院首先报道用A型超声探伤仪(用于工业)检测肝、胃等。?196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首先制成了A型超声诊断仪,中山医院用它检测200余例病人。?1961年和1962年北京、武汉等地先后将B型超声应用于临床。?1961年上海中山医院制成M型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