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文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文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精选]

道文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青羊区道文化资源现状 1. 成都道教发源地溯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德”为最高追求,以延年益寿、飞身成仙为目的。 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信仰历来很盛。据文献记载,早在道教形成前已有许多高逸之士隐修于此,著名的如李八百、严君平、费长房等人。这些高逸之士后来都被纳入了道教的仙真之中。汉顺帝 (126-144) 时,有沛国丰 ( 今江苏丰县 ) 人张陵入蜀,居于鹤鸣山中,借太上老君口御造作道书,并广泛吸收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所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 《三国志·张鲁传》 ) ,是为道教实体教团的产生,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因张陵自称“天师”,也称“天师道”。张陵所居的鹤鸣山及其早期活动的青城山,就是今天大邑境内的鹤鸣山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故历来有大邑为道教发源地,青城山为道教发祥地之称。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于蜀,其嗣张鲁再承父业,天师道的影响遂日渐浸漫于四川各地。在此宗教背景下,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张鲁割据政权被曹魏政权剿灭以后,天师道中心转向北方。虽然如此,成都地区的天师道发展仍很迅速,百姓官员“竟共事之”,以至于王浚为益州刺史,不得不对之严厉打击,“焚其传舍”,信道郡守“免官除名” ( 《华阳国志·大同志》 ) 。西晋末年,虔信天师道的巴西賨民李特、李雄父子,率略阳、天水等六郡流民入蜀,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以“民奉之如神” ( 《太平御览》卷 123) 的青城山道士范长生为相,加号“天地太师”。范长生即以“国师”身份大张旗鼓地弘扬天师道,“人多事之” ( 《晋书·周抚传》 ) ,成都地区的天师道由是空前兴盛。至成汉政权败亡,其子范贲尤能凭其声名号召信徒,“有众一万” ( 《晋书。周抚传》 ) ,并被推尊为帝。直至宋初,传统天师道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区仍有相当影响,有人“以鬼道惑人”,仍是“远近走集,争投货财” ( 范百禄《文同墓志》 ) 。 至唐,因李唐王朝尊老子为宗亲,得到李唐王朝的支持,道教在全国迅速发展。与此相应,成都地区的道教也有新的发展。经过南北清整改造的中原道教回传四川,改变了成都地区传统天师道的格局,形成高道辈出的局面。如赵昱、朱桃椎、王柯、罗公远、玉真公主、傅仙宗、孙思邈、徐佐卿、李班、杜光庭等高道,或隐修于青城山、平冈山,或寄身于成都附近的宫观,传说皆飞身成仙。其中,孙思邈援道入医,写成《千金方》传世,成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医药学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药王”,影响至今。唐玄宗避难入蜀,大量召见道士,罗公远为其座上客,赵昱则被封为赤城王。唐僖宗避难入蜀,多次派道士和朝臣至玄中观 ( 即今青羊宫 ) 设灵宝道场、丈人观设周天大醮,对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影响亦大。宋元之际,以炼养为主的新道派逐渐兴起,以道法为主的旧道派日趋衰落。至元,全真派在北方逐渐形成强大的教团,而旧有灵宝、上清诸派则被并于正一派,影响多在南方。源流所及,成都地区的道教仍以正一派为主。绵延至近,成都正一派道士大部分散居民间,分别隶属于“广成派” ( 广成坛 ) 和“法言派” ( 法言坛 ) ,主要负责民间斋醮活动。全真道虽在宋末已经传入成都地区,由于正一道在此根基深厚,并未形成很大影响。至龙门派传人陈清觉入蜀前,成都地区全真道影响一直很小,全真道士人数极微。陈清觉 (1606—1705) ,号寒松、烟霞,湖北武昌人,为武当山太子坡龙门派第九代道士詹太林弟子。康熙八年 (1669) ,陈清觉与道友张清湖、张清云、穆清风、张清夜、张清仕相偕入川,止杖于青城山天师洞。在对天师洞进行整饬后,陈清觉将教务付与张清湖,天师洞转为龙门派正嗣。与此同时,张清夜主持成都青羊宫、武侯祠,张清仕主持青城山文昌宫,成都地区道教渐成龙门派气象。康熙二十六年( 1687 ) ,陈清觉入住成都青羊宫,得官员赵良壁支持,为建二仙庵,开堂接众,被康熙封为“碧洞真人”,因号其支派为“碧洞宗”。碧洞宗的传播,以青城山和二仙庵为中心,不仅成都地区,甚至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均有传承,其影响绵延至近,形成了今天四川道教的基本格局。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时局不稳,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受到遏制,宫观废圮,道士改行。尽管如此,据 1949 年统计,原市区仍有道观 41 座,道士 262 人。至于“文革”,成都地区道教再受重创,许多宫观遭到破坏,道士大部份流散还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成都地区逐步恢复和开放了部分道教宫观,道士们得以安居乐业,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继 1962 年成都道教协会成立,都江堰(青城山)、新津、大邑、崇州等(市)县也相继成立了道教协会。截至现在,成都地区已开放了道教活动场所 28 处,有道士 300 余人。纵观成都地区的道教历史与现状,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