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章与孔教会[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焕章与孔教会[精选]

陈焕章与孔教会 【关 键 词】陈焕章;孔教会;《孔教会杂志》。 陈焕章科场顺利,频传捷报,1903年中举人,1904年中“恩科联捷进士”,保和殿复试朝考“钦点内阁中书”,年仅二十四岁,可谓春风得意。面对欧风美雨的涤荡,目睹国事日蹙的危局,儒家文化熏染出来的忧患意识,使他无意仕途,遂于次年被学务大臣选派为游美学员,漂洋过海,远赴美国,在这个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国度寻求济世救民的良方。1907年陈焕章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并于191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担任过袁世凯政府的法律顾问及后来的安福国会议员,因参与康有为领导的“孔教运动”,在民初的思想文化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也正因此遭到进步人士的反对和批驳,而其本人也就不为后世学界所重视。事实上,民初的“孔教运动”曾引起过强烈的社会反响,并汇流成一场具有相当声势的思想文化运动。 一、尊孔活动的历史背景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共和肇造,百废待举,孙中山即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不可稍缓。”[1]并任命从德国游学归来的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开始擘画民国教育的新蓝图。1912年1月9日,教育部成立,为了培养国民的民主与共和意识,蔡元培走马上任便大刀阔斧对旧教育进行改造,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首当其冲遭受重创。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2],使得旧时依附于教科书传播的儒家思想顿时陷入困境。同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从法律上否定了“定于一尊”的孔教权威,两千多年来儒家独尊的地位自此被撼动。次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批评晚清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3],故必须删去;并建议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教育、世界观教育五者相成相因、相互补充,作为民国教育新的指导思想。与之呼应,孙中山也力主“取消在校祭孔,删除学校教课书中尊孔和其他有悖民主共和原则的内容”[4]。这些举措为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相反,孔教的权威则日削月割,渐趋衰落。 紧接着,1912年7-8月间教育部召开了中华民国第一次全国临时教育会议,有代表提出“学校不拜孔子案”及“仪式规则案”,认为:“前清《学堂管理通则》,有拜孔子仪式,孔子非宗教家,尊之自有其道;教育与宗教不能混合为一,且信教自由,为宪法公例,不宜固定一尊。”与会代表多持此意,但考虑到民间尊孔习俗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担心断然废止会引发“社会上无谓之风潮”,遂采取折衷办法,要求各校“只须于学校管理规程内删除此节,则旧仪式自可消失于无形”。至于孔子诞辰日是否庆贺等仪式规制问题,与会代表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只得以“各校自定之”[5]草草收场。 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推翻了清王朝,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新纪元。然而当革命党人踌躇满志地进行实质性的国家建设时,却遭遇了军阀武人、立宪旧党、前清遗老等诸多专制保守力量的重重阻遏,导致民国开元以来,呈现给世人的并不是政治清明、励精图治的“治世景象”,反而在民主与专制的泣血争斗中掀起了更大的逆流和回澜。依武力解决政争,靠枪炮割据残民,民初政治已完全背离了民主共和的本意,导致的结果充满了历史的悲剧色彩。枪炮可以终结君主专制,反之,亦可以戕害民主共和,“新军将领们对满清反目无情,对革命更无所爱。他们已经尝试到权势的滋味,绝不肯轻易放弃;而且食髓知味,渴望攫取更大更高的权势,结果你抢我夺,自相残杀起来”[6]。自古以来兵燹战祸贻害无穷,“就军政而论,半载以来,募集既多,糜饷无算,谴之不易,留之不可。即饷粮无缺,犹复变乱时闻,综计兵变之损失,殆与战争之损失相埒,其扰乱秩序,为害地方,诚为今日之大患”[7]。兵祸激起的浊浪恶流,使爱国志士忧心忡忡。1912年6月,李大钊对当时的社会情形慨叹道:“国基未固,百制抢攘,自统一政府成立以迄今日,凡百士夫,心怀兢惕,殷殷冀当世贤豪,血心毅力,除意见,群策力,一力进于建设,隆我国运,俾巩固金瓯,撼此大难,肩此巨艰,斯固未可以简易视之。而决未意其扶摇飘荡,如蔽舟深泛溟洋,上有风雨之摧淋,下有狂涛之荡激,尺移寸度,愿望其有彼岸之可达,乃迟迟数月,固犹在惶恐滩中也。”[8]“新”与“旧”的冲突,“保守”与“进步”的扞格,在民主共和的招牌下格外刺眼,局势动荡给世人的惶惑惊心,由此可见一斑。 政局已然不稳,但更为严重的是道德的败落与世风的浇漓。传统时代以儒家经义为核心建构起来的道德体系和政教风俗,经蔡元培等民主派革命党人的削割砍斫已陷入岌岌可危的险境。1913年3月,康有为在《不忍》杂志中喟然感慨:“睹民生之多艰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