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明理学的教学思路-王冰.
《宋明理学》的教学思路
自从汉武帝之后儒家学说便确立了它正统的地位,但是这一地位并非一成不变。汉代以后,儒家学说几次面临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面对这一情况,儒家学者也在不断调整着儒家学说的思想,使它更好的适应社会。下面我将介绍儒家学说的一次重大的调整——宋明理学。
先来简单分析一下《宋明理学》,这一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的第三课内容。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后,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儒家学说的发展轨迹,理解明清后期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理学发展的本末和著名的理学家。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儒学发展的渊源——从先秦的原始儒学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再到宋明时期的充满哲理意味的理学,更进一步明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来分析下本课的教训内容。首先是重难点的明确。本课的重点是著名理学家及其代表思想,难点是儒学复兴运动产生的原因。再来探讨下这一课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本课分为“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和“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四框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一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为儒学式微、面临诸多的困境,才出现唐宋时儒者复兴儒学的努力,进而逐渐发展成一种当时的主流思想——以天理的思想解释儒家推崇的纲常伦理,确立儒家学说的哲学观。
在理学确立的过程中,又可以分为初期、深化、成熟和新的发展四个部分。韩愈和李翱可谓是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进而到北宋年间,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进一步完善理学的思想,创立了理学这一思想流派;在南宋时,理学的发展臻至成熟,尤其是集大成的朱熹的理学,但是在“程朱理学”趋于完善的时候,理学又出现了新的变化——陆九渊的心学;同时心学的发展延续到了明代,王守仁实现了心学理论的成熟。本课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时间的顺序,大致讲述了理学发展的一个流程。
最后来说一下我的教学环节安排。
先介绍儒学自董仲舒改革后到儒学复兴运动之间的社会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的形成和发展。来接本课所讲的理学。
自董仲舒改革儒学之后,汉代的儒家学说产生了两种方向: 一种是经学,一种是谶纬之学。接下来我将简单介绍经学和谶纬之学。
经学是注解经书,尤其是儒家经典的学问,解释儒家经典字面意义、阐明蕴含的义理,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形式,它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
谶纬之学相较于经学而言,尽管很早就存在,但真正兴盛较晚,直到东汉才真正成为思想的主流。谶纬之学总的来说是神学化的经学,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语言。“谶”是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纬”是与“经”相对而言的、以迷信方术和预言附会儒家经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谶纬之学以术数为知识背景——“青云刺月,五谷不熟”“月旁有白云如杵者三贯月,六十日内有兵战”[1],这一点符合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
谶纬之学“到了《白虎奏议》与《白虎通》的时代……渐渐取得正统和主流的认同的时候,它也就在这种认同中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所以说纬学达到顶点时,却也正是它衰亡的开始”[3]。在儒学整体逐渐走向衰败的汉晋之间,传统的思想逐渐转向另外一个方向——“在经典诠释范围之外,尽可能汲取与获得更广泛的思想与知识资源”[4],玄远之学由此诞生。
魏晋玄学是一种崇尚老庄之学的思潮,其特点是幽远玄微,讨论的出发点是“性”与“天道”,而这恰恰是儒学讨论的终点,可以说它是对儒家没有涉及到的在哲学上对社会规范的探讨。魏晋玄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正始时期、竹林时期、元康时期和东晋时期。
而到元康时期,玄学的主流思想为“名教即自然”,调和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又回到了孔子的“正名”。
从儒学的衰落入手,介绍儒学式微的原因与背景。
在汉代之初,由于社会经历了秦末的动乱,民生凋敝,统治者为形式所控制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除此之外,加之初期统治者的个人偏好,便形成了黄老之学处于社会思想的中心地位。但在道家多种思想流派中,以天道和人道为基础的兼顾自然、社会与个人的思想取向逐渐为世人接受。《史记》中有对它的描述:“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2]而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思想的趋势发生了变化:推崇道家思想的窦太后的去世后,汉武帝转向了儒家的学派,其后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革,形成“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为汉朝的统治确立了神授的正统观念,自此,儒家学说正式成为“道统”。
然而,在东汉末年,儒家学说的发展遇到了困境。这方面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个是儒家自身的发展困境;另一个是其他流派的思想对儒家学说造成的冲击。
先讲儒学自身的困境。这关系到儒家经学和谶纬之学的发展问题,至于经学和谶纬之学的概念将在下面具体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