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竹溪二中[精选]
竹溪二中2015届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1.(2015福建质检,16)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
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解析] 1.从材料信息看,杨昌济认为,很多人都知道科举制度的弊端,但强迫全国士子读四书五经,也未必无效。多数人读经典,志在科考,并非真正有取法古人之心,但是其会不自觉地受到古代圣贤的感化。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要恢复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旨在强调科举考试中传统经典对士子产生的影响,并非批判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故D项错误。
2.(2015山东济南3月,15)《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 )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 D.宋代完善了唐制
[解析] 2.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宋代二府三司制。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专任,设置政事堂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三司掌财政权,所有这些都分割了相权,故选A项。B、C、D三项皆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3.(2015湖南十三校二联,27)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解析] 3.注意材料信息“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隋唐三省体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再由皇帝裁决,最后交尚书省执行,体现决策程序制度化,故B项正确。汉初的内外朝制度下,中朝在宫廷之内事先对重大事件作出决策,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A项错误;二府三司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无决策权,D项无法体现“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4.(2015山东青岛3月,14)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
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
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
[解析] 4.察举制注重“人、门兼美”,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可知察举制注重人品和门第,而科举制不再注重门第,故A项表述正确;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举荐人才,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故B项表述正确;察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为“品德、学问、议政能力”,注重整体素质,而科举制“以文取士”,即主要以知识为标准,故C项表述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任期,故D项不能从表中得出。
5.(2015福建福州质检,13)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解析] 5.周王室与异姓诸侯联姻,主要是为了加强与其的政治联系,这体现了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周王室与异姓诸侯联姻,无法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西周末年,地方诸侯逐渐强大,B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君臣通过联姻并非为了确立宗法关系,排除C项。
6.(2015广东湛江调研,13)“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解析]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皇权,明太祖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提高六部的地位,使其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7.(2015福建福州质检,1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 7.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为宰相);到了明代,明太祖废除了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