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知半解[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一知半解 礼记:礼之记 篇幅:1229个字 作者:乐正克(郭沫若) 年代:战国 类别:我国和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性质:既是一部教学指导书, 又是一部学法指导书。 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 教育的体制、 内容、方法。 一、《学记》的主要内容 教·学的作用:化民成俗·知道 国家层面: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个人层面: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的常规: 教学结合·教考结合·教学有礼 教学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教考结合: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教学有礼:大学始教,皮弁bia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i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ji等也。此七者教之大绝也。 教·学的策略: 教之所由兴·教之所由废 教之所由兴: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孙:顺应,合乎规律。) 教之所由废: 发然后禁,则扞ha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侑(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扞格:坚固不易攻破。/燕朋:不正派的朋友。/燕辟:淫邪的谈话。) 教·学的方法:喻·问 为师之道:善喻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則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善喻之法:善问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君子教导学生是要用启发的方法:诱导他而不逼迫他或牵着他的鼻子走;勉励他而不抑制他;开导他提示纲要,不事事提醒,使他能自己完成;诱导而不逼迫,学生就觉得温和多了;勉励他而不抑制,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提示纲要开导他而不事事提醒,就能督促他去思考,图谋解决的方法。如此一来,使他感到温和、容易、又能启发思考,可说是会用教育方法的老师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 二、 “喻”与中庸之道 1、《学记》与《大学》互为补充 简单地说,《大学》是一本德育著作。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个意义有相通之处。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学记》与《中庸》互为表里 明德的至高境界:中庸(又是一种修养水平,既是一种方式方法) 《中庸》是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教育理论的理论背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 《中庸》的思想核心是“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集注: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