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精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讲 解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个转变 马克思主编《莱茵报》期间,遇到了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等一系列尖锐的现实问题,看到了物质利益和客观的社会关系对国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 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开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二阶段: 理论探索阶段   《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及其弟子布鲁诺?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揭露。 第三阶段: 全面形成阶段    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年9月至1846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同时也是新唯物主义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在布鲁塞尔写成的一份研究性提纲。这是一份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和写作的提纲,当时没打算付印,故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过,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又具有奠基性意义。所以,1888年,恩格斯在为其《费尔巴哈论》单行本作修改时,翻检了马克思的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提纲。《提纲》反映了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旧哲学的批判姿态。于是,为反映当年的历史事实,恩格斯特把《提纲》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第一次公诸于世。为了使读者对这个《提纲》更易理解,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的时候,曾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这个《提纲》加了标题《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现在这个标题是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据恩格斯给《费尔巴哈论》写的序言加的。 1845年2月,法国政府在德国政府的要求下,驱逐马克思出巴黎,马克思就到了布鲁塞尔。4月初,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会见马克思。为了表明两人共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他们准备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马克思为了详细制定他们的新观点而写的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这一笔记,认为它作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这个提纲所包含的思想,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作了进一步的、全面的发挥。 费尔巴哈简介: 二、主要内容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它通过对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把社会实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础提了出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原理。 《提纲》的写作目的: 1)适应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需要,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针对费尔巴哈和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缺陷,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历史,提供一种科学的历史观。 (一)逐条解释 “事物、现实、感性”:是指同一内容的概念,都是指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物质世界,人化的外部世界、人化自然、人类生活于其中并经过其实践活动改造过的世界。它们既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 对象性:客体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属人性与客观性。即客观事物能够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特性,它既取决于客体,更取决于主体。 客体或直观形式:外部客观事物未经人类实践改造过的天然状态。在此,外部客观事物被理解为现成给予的。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即指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对象仅仅当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能客观的东西去理解,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看成是照镜子式的反映,就如照相之人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白板说:    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观察实验中的重要认识论问题 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中性观察”观点和“观察渗透理论”观点: 培根以来的归纳主义者倡导独立于理论的纯粹的观察(中性观察),并认为只有经过这种纯粹的观察才能进入形成理论的阶段。 汉森、波普尔、库恩著名科学哲学家等则否认有纯粹的中性观察存在,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着理论”。 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更合理,也更合乎实际 原因之一:观察不仅是(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工信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