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障碍学童固执化行为之功能分析与介入..doc

智能障碍学童固执化行为之功能分析与介入..doc

  1. 1、本文档共1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智能障碍学童固执化行为之功能分析与介入.

智能障碍学童固执化行为之功能分析与介入 绪论 研究背景 含手行为(hand mouthing; hand in mouth),包括吸吮手指、吸吮拇指、或将手掌放入嘴巴内 (Rast Jack, 1992; Ross, 1994),是一种反复性的习惯行为 (habit behavior) (Schaefer DiGeronimo, 1990),Hunt, Matarazzo, Weiss, 与Gentry (1979) 将这种习惯性行为界定为持续出现的行为,乃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主要是受学习与增强的影响所形成的;然而也有的学者则认为,这习惯性行为具有自我惩罚的性质,并不全然受增强的机制所影响 (e.g., Carter, Bondell, Matarazzo, 1985)。而此含手的行为,因具有反复性的、持续性的特质,而且没有明显的功能,也算是固着行为 (stereotypic behavior) 的一种 (LaGrow Repp, 1984; Woods, 2002);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含手行为都能发展成固着行为或形成严重性的异常习惯,例如,很多婴幼儿都有吸吮拇指或将手放入嘴巴内的习惯,这种含手的动作,可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 (Schaefer DiGeronimo, 1990),这种含手行为(特别是吸吮手指的行为)不应视为一种固着行为,因为它具有学习的功用与发展的任务;但是婴幼儿若超过两岁后,仍持续有此种含手行为时,可能就是一种没有功能的含手行为,值得成人进一步地关注 (Brambring Troster, 1992)。学者们认为幼儿若超过4岁后,仍长期持续地吸吮手指,或有其它含手的动作,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如:手指变形或牙齿变形),就必要加以介入矫治 (Woods et al., 2001)。 从国内外的多篇研究显示,重度智能障碍者常有含手的行为 (王淑贞, 民90; 林惠芬, 民90; 唐荣昌、李淑惠,民91; Baumeister Forehand, 1973; Goh et al., 1995; Reid. Parsons, Phillips, Green, 1993)。研究显示,大约有17% 的智能障碍者有含手的行为,尤其是极重度智障者发生此行为的比例更高 (Rast Jack, 1992)。含手行为的产生不但影响学童本身的学习 (Koegel Covert, 1972),有时甚至造成外表皮肤受伤及引起感染 (Ball, Campbell, Barkemeyer, 1980; Goh et al., 1995; Pyles, Riordan, Bailey, 1997),手部的红肿 (Lohrmann-O’Rourke Yurman, 2001),动作灵巧度的丧失 (Dorsey, Iwata, Ong, McSween, 1980),以及影响适应技能的表现 (Rast Jack, 1992)。此外,由于口含手所造成的异味及口部、唇部、与手部满布的唾液,皆形成社会统合的障碍 (McClure, Moss, McPeters, Kirkpatrick, 1986)。因此,如何发展有效的介入策略,以减少此行为,便显得相当重要。 关于学童含手行为的功能并不是很清楚。早期有些学者认为含手行为是由社会的增强 (social reinforcement) (例如:社会正增强—引起他人的注意;或社会负增强—逃避工作的要求)所造成的 (Baumeister Forehand, 1973),但是后来却只有零星的实征研究支持这样的假设 (Goh et al., 1995; Lalli, Casey, Kates, 1995)。近来,学者们的研究多半证实含手行为与社会的后果事件无关,有可能是由自动的增强 (automatic reinforcement) 所形成的 (e.g., Goh et al., 1995; Lerman Iwata, 1996; Mazaleski, Iwata, Rodgers, Vollmer, Zarcone, 1994; Miltenberger, Fuqua, Woods, 1998; Piazza, Adelinis, Hanley, Goh, Delia, 2000; Rapp, Miltenberger, Galensky, Roberts, Ellingson, 1999; Stricker, Miltenberger, Garlinghouse, Deaver, Anderson, 2001; Vollmer, Marcus, Ringdahl, Roane, 1995; Zhou, Goff, Iwata, 2000),这

文档评论(0)

fglgf11gf21g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