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摘 要:灾难事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突发灾难性事件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步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干预
1 引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的流行、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不为人注意。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 灾后3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1]。因此,灾后灾区经济重建很重要,但灾民的心理健康重建更艰巨。
2 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
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 Incident) ,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 Solomon 1998)[2] 。灾难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3] ,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4]。突发灾难事件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2.1 与应激相关的障碍
主要包括调适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极度应激障碍(Disorder of Extreme Stre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Milgram 1998)[5] 。
2.2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也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6]。灾难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而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速度快及应激强度大等特点[7]。突发灾难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8]。
2.3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其中情绪异常最为突出[9]。一般应激反应会维持6~8周。生理方面表现为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梗死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表现为恐惧、焦虑、疑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表现为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3 心理危机的干预
[10,11]。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的后果, 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12] 。现代意义的心理干预,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结合[13]。
3.1 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
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14]而最佳的黄金时间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 到72 小时之间。
3.2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既有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死难者的家属、同事、朋友;也有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易感人群、老人、儿童。
3.3 干预对策
3.3.1 情绪和认知干预
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 人们表现出的心理应激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在评估个体应激程度时要充分考虑其情绪和认知反应。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后期的行为表现, 创伤性事件发生后, 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15]。心理工作者有必要给当地受灾居民提供及时的干预措施, 让他们有心灵的倾诉对象。首先, 要让当事人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 不要隐藏感觉, 试着把情绪说出来, 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 心理工作者可适当用肢体接触来表达对他的关心, 例如: 握住他的手、拍拍他的肩、拥抱。其次, 教会他们舒缓情绪的一些自助方法并给予辅助。例如: 强制休息、增加社会交往、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 这些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同时给当事人提供宣泄机会, 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最后, 进行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