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第47讲角度与距离题目.docVIP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第47讲角度与距离题目.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第47讲角度与距离题目

第7讲 角度与距离 本节内容主要是关于空间中各种角与距离的定义与求法以及向量在相关计算中的应用.向量方法一般用于求角度,如线线所成角,线面所成角,面面所成角,有时也可以用来求点到平面距离和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A类例题 1B1C1D1的棱长为1,则直线A1C1与直线BD1的距离是_______ (200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分析: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有很多种思路,可以从定义出发找出公垂线段,求出其长度,也可以过一条直线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求出线面距离,即为异面直线的距离,等等. 解:连接B1D1,交A1C1于O,易证A1C1⊥平面BB1D1,过O作BD1的垂线,垂足为H,则OH为直线A1C1与直线BD1的公垂线段.把Rt△BB1D1的平面图画出来, 易得OH=. A,B,C,D四点不共面,且两两间的距离均为1,点P与点Q分别在线段AB与CD上运动,则P与Q间的最小距离为__________. (2001年第12届希望杯) 解 A,B,C,D构成正四面体,求P与Q间的最小距离即求AB与CD间的距离,如图. 取AB,CD的中点E,F,则AF⊥CD,BF⊥CD,∴CD⊥平面ABF.∴EF⊥CD.又EF⊥AB,∴EF为AB,CD间的距离. ∵AE=BE=,AF=1,∴EF==. △ABC的顶点B在平面α内,A、C在α的同一侧,AB、BC与α所成的角分别是30°和45°,若AB=3,BC=,AC=5,则AC与α所成的角为A.60° B.45° C.30° D.15° (2005年高考·吉林、黑龙江、广西卷) 分析:利用三角形表达出AC与α所成的角. 作AD⊥α于D,CE⊥α于E,则AD∥CE,作AF⊥CE于F. 由∠ABD=30°,∠CBE=45°,AB=3,CB=4,易知AD=,CE=4. 由CE⊥DE得AF∥DE.故CF=4-=,故sin∠CAF=. 故AC与α所成的角为 30°. 答案:C 情景再现 已知平面α⊥β,αβ=l,P是空间一点,且P到α、β的距离分别是1、2,则点P到的距离为 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A1=AB=2,AD=1,E、F、G分别是DD1、AB、CC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1E与GF所成的角是 A.arccos B. C.arccos D. (2005年高考·福建)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E是A1B1的中点,则E到平面AB C1D1的距离为( ) A. B. C. D. (2005年高考·湖南·文) B类例题 如图,A1B1C1-ABC是直三棱柱,∠BCA=900,点D1,F1分别是A1B1,A1C1的中点.若BC=CA=CC1,则BD1与AF1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来源:学+科+网] (A) (B) (C) (D) (1995年高考·全国) 分析: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般可以通过平移的方法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构造出来,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求出角度. 解:设BC=2,把BD1平移到AD2. 在△AD2F1中,AF1=,BD2=, D2F1==, ∴cosα==. 答案:A 四面体S—ABC中,∠ASB=,∠ASC=α,∠BSC=β(0α,β).以SC为棱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求证:θ=π-arccos(cotα·cotβ).(1962年北京市数学竞赛) 证明:在SC上取一点D,使SD=1,分别在面SBC、SCA内作DE、DF与SC垂直.分别交SB、SA于E、F,连EF,则∠EDF=θ. 则DE=tanβ,SE=secβ,DF=tanα,SF=secα. ∴ EF2=tan2α+tan2β-2tanα·tanβ·cosθ=sec2α+sec2β. ∴ tanα·tanβ·cosθ=-1.?cosθ=-cotα·cotβ. ∴ θ=π-arc cos(cotα·cotβ). 过正四面体的高作一个平面与四面体的三个侧面交于三条直线,这三条直线与四面体的底面所成角分别为α、β、γ,证明:tan2α+tan2β+tan2γ=12.(1960年波兰数学竞赛) 证明:设正四面体的边长=1,高为AH,过AH的平面交正四面体的三个侧面于AM、AN、AP(如图).则∠AMH、∠ANH、∠APH即为AM、AN、AP与底面所成的角,∠AMH=α,∠ANH=β,∠APH=γ. ∴ AH2=. ∴ tan2α+tan2β+tan2γ=++=(++). 为求++,可利用解析几何: 以BD中点O为原点,OB为x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则点H(0,).直线HM的方程为: (?为参数) CD方程为y=(x+), 以HM的参数方程代入得, +tsinθ=(tsinθ+), ∴

文档评论(0)

tt859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