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师大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徐师大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17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背景 欧洲近代史是从1640—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序幕的。 1649年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到了1660年,王党分子利用内讧,迎回了流亡国外的查理二世,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王政复辟时期;然而到了1688年,资产阶级又从荷兰请来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威廉,将他捧上了台,从而结束了专制独裁的君主制度。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所谓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从此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确立。 法国16世纪末结束胡格诺战争之后,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从1624年黎希留当上首相、1643年马扎兰当上首相到路易十四亲政,法国在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了鼎盛时期。王权采取了两面政策:对资产阶级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赢得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任命大贵族担任最高军职和神职,取得政策上的平衡。 其他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和英法比起来则落后的多,主要原因是反动势力占据上风,残酷镇压进步势力。 17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新现象是古典主义和巴罗克文学。 巴罗克文学 巴罗克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意为珍奇、奇妙,不合规则的意思,尤指畸形的珍珠。最初见于建筑,后波及文艺。文学上的巴罗克是指夸张、繁艳的藻饰,花团锦簇的风格。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常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辞藻,冷僻的典故,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 但是,巴罗克文学的情况非常复杂,最初人们认为它表现了一种没落、消沉、颓废的情趣,对之贬抑;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才渐渐有了比较公允的看法,认为巴罗克文学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代表是马里诺派;创始人马里诺具有传奇色彩:年轻时不从父命学习法律而被逐出家门;后来因诱拐妇女罪被捕入狱;两年后因伪造证件再次被捕。他的代表作是长诗《阿多尼斯》叙述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之间的爱情:战神玛尔斯处于嫉妒,怂恿一头野猪将他撞死维纳斯为情人举行隆重葬礼,为表心迹将自己的心变作一朵美丽的鲜花。特点:使用隐喻、夸张和怪诞的文字游戏,写得铿锵有力,目的是刺激人的感官,使人惊诧不已。 西班牙巴罗克文学的代表是贡哥拉派。贡哥拉,对欧洲美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孤独》,描写了一个理想社会:一个失恋的青年因船只搁浅而到了一个“福地”,这里的人们过着恬静的田园牧歌似的集体生活,他们欢快地举行婚礼,和谐地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与宫廷的尔虞我诈、利欲熏心形成鲜明的对照。特点:使用复杂的隐喻和影射,运用新颖的形象和鲜明奇特的比喻,晦涩费解。 在英国则有“玄学派”,代表是约翰·多恩,好用奇喻,如把一对情人比喻为圆规的两只脚,一只脚“在中心坐定,如果另一只渐渐远离,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细听,待到另只脚归返,它就直立。对于我你就是这样;我像另只脚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得好,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卡尔德隆是继维加之后西班牙最著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人生如梦》,讲的是波兰王子塞希斯蒙多因为星象学家预言他长大后将成为残暴不仁的君主,一出生便被父亲囚禁在塔楼,与世隔绝。后来当他长大了,为了最后确定他是否能做继承人,他的父亲令人用麻醉药使他昏睡之后带进宫里,王子醒来后看见从未见过的人间豪华,以为自己是在梦中。国王把真实身世告诉他之后,他很不高兴,野性大发,把仆人扔进海里,还企图对看守他的大臣的女儿施暴。国王见此情景,认定预言已被验证,就把他再度麻醉后送进塔里,并决心传位给外甥——莫斯科大公,安排他娶公主。但这个决定遭到不愿外国人来统治的波兰人民的坚决反抗,他们拥戴王子为国王。王子塞希斯蒙多此时又以为自己是在梦中。经百姓劝说他同意率领他们攻打王宫,战败了父王和莫斯科大公,登上了王位,娶了公主表妹。到最后新国王仍然认为这是一场梦,担心“会在奢望中醒来”,会再度被送进牢房。 剧本表现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认为“整个人生只是一场幻梦”,“一阵风吹来将化为灰烬”;但同时作者又一再重复,即使是在做梦也应好好地干一场。 (矛盾啊!在消极的基调中掺进了积极的因素) 德国具有巴罗克文学色彩的作家是格里美尔斯豪森(1622——1676),他的代表作是《痴儿西木传》。它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第一人称的手法,以一位老人回忆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年轻人在30年战争中的经历。主人公开始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始,单纯幼稚,对世界一无无知,后来经过在社会中混迹,从而看透了世界,最后与世界告别:隐居山林,皈依上帝。 17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是古典主义,它产生于17初的法国,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之所以称为古典主义是因为它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作品多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和传说中汲取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