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材分析.pptVIP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材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讨论 1.面包发霉后,其中有机物变成了什么?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细菌引起的动物疾病 三、与动植物共生 以上的真菌、细菌和动植物之间共生关系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小结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分解有机物或已死的生物体,并摄取养分以维持生活。)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 食物的腐败现象 水,二氧化碳,无机盐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分解者的作用。它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可以被植物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又为动物所食用。 3.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 有机物,自身需要的物质等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有机物、自身需要的物质等 分解者(细菌、真菌) 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 生产者(植物)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足 癣 臂 癣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真菌使人患病(真菌寄生在人体表面) 链球菌会引起扁桃体炎、猩红热和丹毒 发炎的 扁桃体 扁桃体炎 猩红热 丹毒 小麦叶锈病 玉米瘤黑粉病 真菌引起的植物疾病 乳酸菌 大肠杆菌 豆科植物的根瘤 根瘤菌 豆科植物 含氮无机盐 有机物 大豆、花生等属于豆 科植物。在豆科植物 的根瘤中,有能够固 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 生。根瘤菌将空气中 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 收的含氮的物质,而 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 有机物。 地衣 真菌 地衣的横切面 你知道地球上的拓荒先锋吗 ? 藻类 地衣是_______和______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_______ ;真菌可以供给藻类___________。 藻类 真菌 有机物 水和无机盐 根瘤菌 豆科植物 含氮无机盐 有机物 真 菌 藻类植物 有机物 水和无机盐 细 菌 牛、羊 有机物 分解纤维素 细 菌 人 有机物 合成维生素 根瘤 地衣 大肠杆菌 与动植物和人共生 技能训练 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其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1: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2: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将甲乙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 讨论 1、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湿润? 因为此实验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 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甲:无菌条件 乙:自然条件 甲: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乙:自然条件 甲: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乙:灭菌后接种放在无菌条件下 三 二 一 技能训练 讨论 3、分析三种方案,找出其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4、哪个方案更能说明了问题?为什么? 甲组都是对照组,乙组都是实验组。 方案3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