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影像诊断 第二章 基本知识[精选]
第二章 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解剖
一、头颅平片
头颅平片最常选用的位置是后前位和侧位。
1.颅骨儿童较薄,成人较厚,分内、外板及板障3 层。内、外板为致密骨,
呈高密度线状影;板障位于内、外板之间,为松质骨,密度较低。6 岁以前常不
能区分内、外板结构。
2.颅缝与囟门颅盖骨骨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X 线呈锯齿状线样
透明影,儿童期较清楚。囟门表现为边缘较清楚的不规则多角形透明区。颅缝及
囟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窄闭合。
3.颅壁压迹
(1)脑回压迹是脑回压迫内板而形成的局限变薄区,x 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
形低密度区,其显著程度与年龄有关。
(2)血管压迹包括脑膜中动脉压迹、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后者
呈边缘清楚而规则的低密度区,对称性位于额顶骨中线两旁约2 cm,直径多在
0.5~1.0 cm。
4.蝶鞍位于颅底中央,前以鞍结节、后以鞍背为界,侧位显示清楚,正常前
后径7~16 mm,平均11.7 mm;深径7~14 mm,平均9.5 mm。
5.岩骨及内耳道 岩骨可于后前位片上从眶内观察;正常内耳道呈管状低密
度区,位于岩骨内,内耳道口居内端,两侧基本对称,大小相差一般不超过0.5
mm,宽径平均为5.5 mm,最大为lO mm。
6.颅内生理性钙斑松果体钙斑侧位居鞍背上后方各3 cm,正位居中线0.5
cm 以下;成人显影率高达40%,可根据其移位方向判断占位性病变的大致位置。
大脑镰钙斑正位居中线,呈三角形或带状,显影率近10%。床突间韧带钙化及
侧脑室脉络丛钙斑显影率较低。
二、血管造影
1.动脉期
(1)颈动脉系统:颈总动脉约在第4 颈椎水平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两支。
①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在颅内有数个弯曲,总称虹吸部,共分五段,分别为
岩骨段、海绵窦段、前膝段、床突上段和终段。侧位片上,颈内动脉呈“C’’
形虹吸弯曲。在前膝段先向前发出眼动脉,继而分出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支向
后走行,最终分为大脑前、中动脉。前后位片上,虹吸部位于眼眶内侧,向上为
颈内动脉的分支,终段与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形成“T”形关系。
②颈外动脉:与头颅相关的主要有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及枕动脉三大分支。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右侧起自无名动脉,左侧起自锁骨下动脉,
经颈椎c。~C1 横突孔上行,通过枕骨大孑L 在延髓腹侧入颅,发出小脑后下动
脉,在脑桥下缘两侧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沿脑桥腹侧上行,基底动脉依
次发出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脑桥动脉及小脑上动脉,在后床突上方分出两
条大脑后动脉。
2.微血管期 对比剂存留在微血管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皮质的形态和
脑实质的血液供应情况。
3.静脉期 脑静脉分为浅、深静脉,它们在皮质下相互交通形成丰富的静脉
网。
三、CT
1.颅骨及空腔颅骨显示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
破裂孔等。鼻窦及乳突气房内气体呈低密度。
2.含脑脊液腔脑室、脑池、脑沟、脑裂等腔内含脑脊液为低密度。
脑室系统包括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其中,侧脑室又可分为体
部、前角(额角)、下角(颞角)、后角(枕角)及三角部。
脑池主要有鞍上池、桥池及桥小脑角池、枕大池、脚间池与环池、四叠体池、
外侧裂池和大脑纵裂池等,其中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呈六角星形,
其前界为额叶直回,侧界为颢叶海马,后界为大脑脚;当后界为桥脑时,鞍上池
则呈五角星形。
3.脑实质分大脑额、颞、枕、顶叶及小脑、脑干。CT 可区分皮质及髓质,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大脑基底节是大脑半球的中央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与豆
状核。尾状核头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外部沿丘脑外侧面向后下行走。豆状核分
内侧的苍白球及外侧的壳核。内囊为白质带,位于尾状核、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分前肢、后肢及膝部。外囊为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
4.非病理性钙化CT 扫描显示的非病理性钙化出现率较X 线平片高。①于第
三脑室后部可显示松果体钙化与缰联合钙化,有75%~80%的成人可以见到,
缰联合钙化居前,范围不超过 1 cm;松果体钙化偏后,一般不超过5 mm。②侧
脑室脉络丛钙化,出现率约为75%,有约1/3 两侧不对称。③大脑镰钙化,多
见于40 岁以上的成人。④基底节钙化在高龄人群中易出现,若年轻人出现,要
考虑是否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可能性。⑤齿状核钙化,偶尔在老年人中出现,
呈对称性。
5.增强扫描 正常脑实质仅轻度强化;血管结构强化;正常硬脑膜如小脑幕、
大脑镰血供丰富且无血脑屏障,故明显强化;垂体、松果体亦无血脑屏障而明显
强化。
四、MRl
1.脑组织 MRI 图像上灰、白质对比清晰,白质的T1、Tz 值均较灰质短,
所以T1WI 白质呈浅灰色,信号较灰质高,而TzwI 白质呈深灰色,信号较灰质
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