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化环节,强化理解.doc
优化环节,强化理解
摘要:本文试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优化环节,强化理解”,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主动探究问题,并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科学 优化环节 地球 宇宙和空间科学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知识”(简称地学知识,下同)有相当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一、学生学习方法不良。学生不了解地学知识的特点,常常是重记忆、轻理解,不能从原理或空间关系或运动关系来理解问题。不注重思考和推理,只死记书中的条条款款,更不认真看图。如: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可在图中画不出自转的方向,原因是“自西向东”的空间表达图景是不理解的。知道北半球的夏天昼长夜短,但不能在图上表达其原因。二、教师过度地依赖多媒体,造成学生更多地关注漂亮的动画而不是知识内容本身,导致教学成效不好。
在教学中如何设计简明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科学中地学内容的学习的成效,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第一次案例设计和反思
【案例】
《昼夜长短变化》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中的一部分内容。
以下是笔者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设计过程:
第1步:复习地球的自转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将地球仪正确地
放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如图1。
第2步:复习地球公转
以学生的眼睛作为太阳,以教室“讲
台――学生左手边的窗台――教室后的课桌――学生右手边的窗台”围成的圆为地球公转轨道,请学生根据对上节课学习的地球公转的掌握程度,用4个地球仪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对应的四个特殊的节气所在的位置,学生分别指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所对应的四个地球仪。
第3步:引导学生俯视观察地球在夏至日时的昼夜情况
为了方便大家一起观察和分析,请
两位同学将地球仪和代表太阳的乒乓球
固定在黑板上。说出此图的节气名称,
并在图中找出晨昏圈,用纸圈表示(如
图2),判断昼夜半球。
第4步:昼夜长短变化的直观图解选择接近北极圈的某一城市(用蓝笔描点),让地球自转,描下该城市随地球自转时在地球仪上的轨迹,用红线表示,如图2。
教师演示夏至日该城市的昼夜长短观察: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该城市一昼夜的时间也是24小时,即红线一圈表示一天24小时(如图2),观察图2,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该城市在夏至日这一天中昼长夜短。同理理解北半球其他城市的昼夜长短以及北极圈内的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
其余3个节气时地球上昼夜长短及其变化就由学生自主活动获得。
第5步:概括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
律地球公转有一幅简笔图,能比较直观
地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球上各
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也可以用类似的简笔
图来直观地表达,如图3。图中,中心大
红点表示太阳,虚线表示地球公转轨道,
蓝色小圈表示北半球任何一个城市随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24小时,每球上的直线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亮部分表示昼半球。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的长短,就是被晨昏圈分割的两圆弧的长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球自转轴是倾斜(即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角)的,因此大圆和小圆并不是同心圆。
第6步:引导学生添加极昼极夜圈
观察图2,关于昼夜长短还有什么
发现?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可以发现极
昼和极夜现象。我们能在图3的基础上
完善一下,不仅能体现昼夜长短的变化
规律,同时也能体现极昼极夜现象?学生讨论添加,如图4黑圈。
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活动能力,课堂再设计后,
学生在探究地球公转活动中,寻找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时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活动开展井然有序,成效很好。
【案例思考】
①前3步的设计,不仅复习了上几节课的公转知识,又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活动的欲望。
②虽然之前已经学习了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和地球的公转,但在本课开始没有明确点明,因此学生在之后的整个理解过程出现了种种“卡带”现象,学生始终没有明白这样的活动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③尽管4、5步自我感觉设计得很好,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但第4步到第5步跳跃得太快太高,有些突兀,学生的思维没能完全理清,学生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这样的探究活动虽热闹,但能体现能力吗?能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么?是否存在一个更简洁更利于学生理解的环节?
④证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核心问题,上述设计中缺少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