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件第2讲:全球变化.ppt

  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课件第2讲:全球变化

思考题 全球变化的定义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与影响是什么? 哪些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为什么? 全球变化背景下,你认为自然地理学应关注那些焦点问题? 简要说明地球系统科学的特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毕思文,地球系统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管理局(NASA)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陈泮勤等译), 地球系统科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3. IPCC WG I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http://www.ipcc.ch/pub/spm22-01.pdf. 4. IPCC WG II Climate Change 2001: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 http://www.ipcc.ch/pub/wg2SPMfinal.pdf. 5. IGBP Newsletter No.50, http://www.igbp.kva.se//uploads/NL_50.pdf, June 2002. 6. IGBP Science Series No. 4. Global Change and the Earth System: A planet under pressure. http://www.igbp.kva.se//uploads/ESO_IGBP4.pdf 7.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目 谢 谢! * * * * * 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物产量 图中的评价与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大致相同,即: 中高纬地区为正效应,低纬地区为负效应; 产量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 因CO2的肥料效应, 某些国家和地区初期增产, 而后期由于高温胁迫而减产。 对中国全国平均水平来讲: 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 的影响是正效应 Source: .uk/sec5/CR_div/Brochure97/ 全球变化值得担忧吗?西蒙与埃尔里奇之争:赌注未来 马尔萨斯主义者: 面对太多的危机:石油能源的储量、土地的生产能力、 酸雨的危害、沙漠化的发展、多样性的损失、气候变化 “ 失去远见就意味着灭亡” ,“告诉人们最坏的结果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 技术乐观主义者: 面对多数和流行观点 科学家的预测、传媒的夸大、政客的参与 “让事实和数据说话”,“短缺是利润和创新的源泉” 生态学家 保罗.艾尔里奇 经济学家 朱利安.西蒙 对策与适应 对策 CO2的捕获与封存 气候和能源政策 国际合作 适应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比荣.隆伯格认为:与其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如设法适应一个较温暖的地球,所付出的代价相对而言少得多;我们即使关闭所有石化燃料发电厂、禁止汽车与飞机使用,地球气温还是会继续变化。 CO2的捕获与封存 四、全球变化的研究-地球系统科学 定义: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看待,研究其间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以解释地球的动力、演化和(特别是人类活动诱发的)全球变化,全面探讨全球变化中人类活动的作用,提高地球系统的生命承载能力,提高人类认识和预测全球变化的能力。 核心问题:全球变化 侧重点: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生命支撑能力 方法:系统的、多尺度、多学科/跨学科手段/视角;空间观测手段 地球系统科学的起因 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对综合的要求:地球各部分之间的全球联系在上个世纪才得到公认。本世纪随着各学科探索的深入,某一学科的发展对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人类活动作用于全球变化的关注:在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地球的演化是由超出人类控制的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变化越来越明显。为了认识和预测由人类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必须首先认识地球系统本身的运转状况。 遥感等技术的进步使全球性研究成为可能:卫星和传感器的发展使客观、迅速、多尺度监测地球系统现象和过程成为可能。目前已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建立数字化地球的构想已经提出。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1987:Earth Quest第一卷第二期刊登:F.P. Bretherton关于地球科学的简略说明; 1988:NASA顾问委员会ESSC出版:《地球系统科学》报告; 1991:美国22所大学参加《地球系统科学》课程计划,目前已有44所大学参加该计划; 1992:《21世纪议程》称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994:IGBP在AMBIO上出版《综合的地球系统科学》专刊 2001: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等联合组成地球系统科学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