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试论王阳明的“至善”思想与无滞之境.docx

(论文)试论王阳明的“至善”思想与无滞之境.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试论王阳明的“至善”思想与无滞之境

试论王阳明的“至善”思想与无滞之境“至善”二字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开篇就表明宗旨,大学之道要“止于至善”,而之后紧跟着的句子是儒家的代表性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这些是否是至善的解释,至善的内涵究竟有具体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至善?后世都有不同的理解。《论语》没有提到“至善”,孔子只是教导弟子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孔子不言至善,但他做到了“至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成为了后世儒者一生努力的目标。当然,我把这个当做孔子的“至善”论。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观点。而有人会说儒家的“至善”应当是“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是“仁、义、礼、智、信”兼备,但是我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终极目标是成为“君子”,君子是一种修养与所达到的境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边是境界,从根本上来说孔子是教导弟子如何成为一个有境界的君子。王阳明的“至善”论与境界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王阳明在答欧阳崇一时说:“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与孔子所提倡的“君子”很相似,那种情绪主体的无滞性,或者是人生境界的无滞性一脉相承。“物来顺应”是王阳明“至善”论的主要特点,追求的是一种三教合一之后的无滞之境。与孔子的“不忧”、“不惑”、“不惧”、“从心所欲,不逾矩”,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又有不同。孔子无“至善”论,但可以将他关于“君子”与“仁”的论述归纳为某种要达到的境界,一种是人生的境界,一种是道德境界。其中包含有无滞之境的特征。可以说王阳明“至善”思想中的“无滞”之境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但又饱含有儒释道合一的儒家新境界。接下来我将重点分析 。“至善”与无滞之境思想的内涵王阳明晚年在征思田之前与门人在天泉桥论道,就王龙溪与钱德洪之争而提出著名的“王门四句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善”在阳明先生的思想中与无善无恶等同。 “至善者,心之本体”,“良知是天理之照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王阳明认为,有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这就类似于精金之所以能够成为“精”,是因为其具有充足的成色而没有铅铜之杂。 “金到足色方是精,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然圣人之才力,亦是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 王阳明认为人心是至善至美的,“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仲尼”,也就意味着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但是这种潜质或天性会被蒙蔽,参入杂质,最终的修养要靠“致良知”, 人生是要通过良知与自己的行为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让自己合乎天理。而不是把天理与人性对立起来。关于无滞之境,王阳明也指出:“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人心本是自足自清的,无善无恶,空无一物,有点类似西方的“白板说”,王阳明随后又说:“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人心本来空无一物,只是由于人的“着意”于善恶,于是产生了善恶之分。 这一思想受到了孟子“不动心”之论的影响,他在辨析孟子与告子“不动心”之差异时,王阳明认为:“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在王阳明看来,“着意”便是动,便于心体有“贻累”,有所滞,心体无善无恶就是无所滞。因此所谓对于“至善”的追求,超脱人世中的“着意”,去除心之“贻累”,是最终回到无所滞的“心之本体”,达到一种无所滞之境。由此看来,“至善”是王阳明心学的出发点,无滞之境应当就是他所要达到的终点。中间的过程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这个过程没有终点,总是让人心的修炼趋近于合乎“天理”。无滞之境,我把它看做这种人心合乎“天理”的人生境界。“至善”与无滞之境思想的产生 王阳明“至善”与无滞之境思想主要产生于一下几个方面。一、生死观念是“至善”思想的源头,“心为本体”理论的确立 。在古籍中我们通常发现在印象中观念相差很大的理论,也会有惊人的相似点,其中有三条文献就是这样。第一条是在《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二条是在《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