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育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涵义一、教育的语义(一)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二)20世纪初“教育”成为常用词:1.1901年5月,罗振玉《教育世界》--最早以“教育”命 名的杂志;2.王国维--最早将“教育”、“教育学”作为术语使用。二、教育的层次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2.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6.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7.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教育:广义,凡是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品德、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从狭义上讲,特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三、教育要素三要素说: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四要素说: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场所五要素说: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起源的各种理论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主要观点:认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力量。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忽视了人类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和目的性。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者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忽视了人类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和目的性。3.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康斯坦丁诺夫、凯洛夫、曹孚等。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此外,还有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等。(二)教育的发展阶段1.非形式化教育阶段 存在时间: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特征:(1)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2)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3)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需要;(4)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5)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中学习。 2.形式化教育时间: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4)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5)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3.制度化教育时 间:大约在19世纪下半期标 志: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特 征:(1)学校化。把教育等同于上学。(2)制度化。明确规定各种制度,如入学制度等。(3)封闭化。它按自身的特有的标准,以自身特有的规则、规范构筑壁垒,形成其它系统、其它实体、其它过程的排斥性。(4)标准化。用划一的标准与规格来管理,保持教育系统的一致性。4.未来的教育伊里奇: 学校消亡论 《学会生存》:学习化的社会;终身教育。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1.孕育期 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2.诞生期 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尔》、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康德《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3.发展期 梅伊曼和拉伊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用于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狄尔泰等将精神科学方法运用于教育学研究,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讨论教育问题;杜威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则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教育问题。 4.分化(反思)期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学中分化出一些新的教育学科,如教学论、德育论等;二是由于教育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论与研究成果,因而形成了一些新学科,如技术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教育技术学、人类学与教育结合的教育人类学等。(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1.译介与引入阶段(1901-1915):以日本为媒介介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 2.积聚和建设阶段(l915-1949):向日本学习转为向欧美学习。同时出现了结合中国教育实际与问题展开独立研究的阶段。3.改造与苏化阶段(1949-1957):1950年左右是对旧教育学的改造阶段,50年代初到1957年是全面苏化阶段。4.革命与中国化阶段(1957-1966) 在1957年,有研究者提出了“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开始了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5.灾难与语录化阶段(1966-19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