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数感.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怎样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怎样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感是什么? 1、数感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一般人提起数感,总感到它是比较玄乎的。也有人质疑,像数感这种因人的感觉而异的、较“虚”的东西有必要作为核心概念提出来吗?一些老师也感到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这些情况说明,我们有加强对数感认识的必要。 实例给人的启示 实例一:2010年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此报告一出立刻引起全国一片哗然。公众普遍反映此数据与实际状况严重不符。面对公众质疑,国家统计局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统计数据来源是否真实可靠?统计方法是否科学?舆论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不论统计部门统计方式是否科学,为何公众对房价的感觉与统计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呢?此例说明数感的确是存在的,它与公众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数学素养的一部分。 实例二:房屋装修洗手盆装的太高了,是缺乏数感的表现。 实例三:公务员考试、教师入编考试、广播电视覆盖率、国土面积、购物……不同的人数感的强弱不同。 实例四:数感在生活中的作用,如电视机如何固定高度、生活中的长度、宽度、高度、速度、时间、房间面积、做菜放盐(生理盐水)、煮饭放水数感都起到了作用。 因此,我们重视数感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一些关于数感内涵的说法。 “数感”一词的英文表述为“Number Sense”,可翻译为多种意思,如感觉、感官、理念、意识、领悟等等。 那么,反映在数学课程中的数感基本内涵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事实上,在这一点上人们的认识仍然是多元的。大部分教育专家对数感内涵界定为:“数感就是人们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感悟,以及运用数字关系和数字模式进行推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感的构成要素分为: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的关系、数的运算、数的估算、数的问题解决六个方面。目前,对于数感的定义以及构成要素国内数学专家有以下看法: 马云鹏、史炳星认为:“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郑毓信认为,就数学教育目标的论述而言,与分别列举关于具体数量的分辨能力、计算能力、估算能力等相比,“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传达了一种新的涵义。“数感”与“语感”“方向感”“美感”“质感”等都代表了一种相关的能力,但与能力相比,又都含有一种“直感”的涵义,特别是指对于某种特定的事物或现象的敏感性,及相关的鉴别(鉴赏)能力,而后者通常又并非是一种自觉的过程,仿佛已经成了主体的一种本能,一种直接的“感知”,从而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叶蓓蓓认为:“数感是以‘数概念’在人脑中的扩展而产生的一种对数学问题的敏感。首先,数感是一种对数字(量)的直觉,并且是一种敏捷的感知,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对数学的‘第一印象’反应为数学问题,用数去表示量,帮助主体从感知的层面转到数学思维。”“其次,数感是一种具有培养性的直觉,它通过人对‘数概念’的扩张和延伸而反映为对数学感知不断提升的灵敏性。”“最后,数感作为直感,它具有非逻辑性,非演绎性,反应时间短,稳定性差等特性。” 史宁中、吕世虎认为:“‘数感’是对数的感悟。‘感’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是通过肢体(如感官等)而不是通过大脑思维,它含有原始的、经验性的成分。悟是主体自身的,是通过大脑思维而产生的。‘感悟’既通过肢体又通过大脑。因此,既含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 徐文彬、喻平认为,所谓“感悟说”既割裂了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又简单地把两者“粘贴”为“数感”;对数感进行狭义和广义分类的做法泛化了“数感”的概念及其内容,而且还可以看出其直接借用人们对“美感”理解的痕迹;关于“数感”的“直觉说”既不利于我们对“数感”的认识,又无助于我们对学生“数感”的培育;另外,关于数感的所谓“敏感说”,混淆了“数感”与数学观,把对“数概念的扩展”无限延伸至“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二人指出:“‘数感’是对数字关系和数字模式的意识。   (英)朱莉娅·安吉莱瑞:在计算“□-4=9”和“100÷25=?”这类题目时,有些学生很可能会竭尽全力去寻找合适的计算程序来解决问题,而不会去努力寻找题目中数字的相关联系。但是,有些孩子则能应用自己掌握的数字事实来解决问题。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