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消费理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讲消费理论

第六讲 消费理论 主要内容: 一、消费概念及相关理论 二、经典消费模型 三、中外消费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十大理论热点》,徐光远等,中国经 济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进展》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经济学前沿问题》[德国]齐默尔曼等,中国发展出版社 4.《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英国]布赖恩 ?斯诺登,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5.《凯恩斯﹝通论﹞新释》,[美国]海曼?明斯基,清华大学出版社 6.《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 7.《宏观经济学(中国版)》,李晓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消费概念及相关理论 1.消费的统计定义 “经济的最终消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支出角度看,它可以定义为常住住户、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和一般政府单位在个人及公共消费品和消费服务上所有支出的价值;或者从实际最终消费看,它可定义为常住住户获得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加上一般政府提供给社会或社会中某些部分的公共服务的价值。” ——联合国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内和国外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国家统计局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以及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支出 2.家庭消费与总消费 家庭消费行为是总消费行为的基础。一国家庭的高消费倾向可能也是一国消费率高的基础。总消费并不简单地等于消费个体的加总。原因:一是家庭间的边际消费倾向不相同,有的高,有的低,加总时要考虑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二是家庭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有年轻的家庭,有老年家庭,一方面是储蓄的累积,一方面是储蓄的取用,于是,总储蓄就有相当部分被抵消。在计算总消费和总储蓄时,就必须考虑到人口的年龄分布。三是总消费中包括政府消费,其行为与家庭消费行为完全不同,现在用于分析消费行为的理论,大部分不能套用在政府消费行为上 3.消费与储蓄比例的决定 研究消费是与储蓄分不开的。收入中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就被称为储蓄,这是广义的储蓄,不仅包括存入银行的储蓄。储蓄与消费对经济发展都有影响。储蓄高意味着可以多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扩大未来的生产能力;投资需求大,近期则可以扩张内需。消费高意味着消费需求大,其对国民经济的近期影响大,可以扩大国内需求,刺激并带动生产,但从长期来看,因没有形成新的资本生产能力,对长远的经济供给能力提高没有直接影响。近期消费对消费者自身并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但为厂商提供了市场,使厂商可以盈利并形成积累,这也有助于增强未来的生产能力 总之,该投资时没投资,消费了;该消费时没消费,使企业库存积压,近期消费过于疲软会使当年的销售不畅,使企业面临无利或亏损的局面。投资有利于中长期供给能力的提高,近期也能拉动需求,但过大也会有损人们的生活,进而挫伤人们的积极性。既然消费与投资对国民经济短期与中长期产销关系都有影响,就肯定需要找到一个比较合理或者最优的比例关系,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称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与积累的比例不是靠市场力量来形成的,而是由计划决定的,因此,我们常用的是“确定”而不是“形成”一词。传统体制下的消费水平是由政府计划决定的,消费比例是由积累比例确定的,积累是由当时决策者的经济战略和计划决定的。消费是次要的,生产总是高于消费。1958年大干快上,积累率由上年的25%一下提高到了33%,1978年又要大上,积累率高达36%。由于经济过热,紧跟着又进行调整,积累率又降到20%多一点。这说明,名义上是有计划的,实际上是带有极强的个人意志和主观愿望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费与储蓄比例是如何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两个重要成果:一个是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1956年提出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要想实现平衡增长,需要产出、资本和劳动都以相同的速度增长。这是一种自然的机制,不论最初的资本——劳动比率如何,市场运行中总有一种使资本与劳动平衡的机制,即当劳动增长快于资本时,会有一种使资本加快的力量发生作用;反之,当劳动增长慢于资本增长时,又会有一种使劳动增长加快的力量发生作用。这种使劳动与资本平衡的力量,就间接地解决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要求。 另一个重要的成果是爱德蒙?斯旺利用索洛平衡增长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提出了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如果要实现每个工人消费最大化目标下的均衡,或者,资本的边际效益必须等于劳动的边际收益率。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益率高

文档评论(0)

tt859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