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语文+漫谈对联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1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语文漫谈对联讲解

§·Ⅰ历史与掌故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  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  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寿镜吾老先生,教授“对课”时,出“独角兽”一联,叫童子们对下联。一时间,“两头蛇”、“三脚檐”、“九头鸟”、“百足虫”,答案纷呈。老先生摇头不满。后一童子对“比目鱼”,老先生拍案叫绝。该童子就是后来的鲁迅。 合肥一中08月考试题: 在《新安晚报》举办的“找回春联墨香味”活动中,省城合肥的陈先生激动地写了个上联:  “登蜀山,瞰淝河,廉道襟怀,欲与合肥齐飞。”请你帮他对个下联。(4分) 下联: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 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 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花, 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表现形式,是与书 法和雕刻揉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新年时有了它,会使春光 满园;结婚时有了它,让人喜气洋洋;悼亡时有了它,叫人 悲中兴慰;游览时见了它,倍感江山多娇…… (《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北京出版社) 对联利用汉语一字一音的特殊性来造句修辞,状景叙事,抒情寓 意,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既意深含蓄,有诗境韵味,又 对仗工巧,音调和谐。自蜀后主孟昶所题第一幅对联问世以来,对联已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各种各样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的对联流布全国,给 人以思想美和艺术美的感受,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楹联文学。 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 (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 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 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 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 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 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 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 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 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键。楹联言简意赅, 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起源 “桃符——门神——春联” 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 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 老风俗。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shen shu  yu lv ) 对联形成于五代,广泛运用于宋代。这个时期,对联已经不局限题写在桃木板上,而是推广到楹柱上,名称“楹联”,并且用在祝寿、挽吊,题于书房、寺庙。 如寿联: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北宋时期,对联也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中。宋代话本小说,就常在“却似”、“正是”这样的词语后面插一副对联。如《碾玉观音》中: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间应无切齿人。 该书中,每篇都有几副对联。 元末明初,又发展到章回小说的标题也用对联。《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都是如此,只是对仗,平仄在要求上没有—般对联那么严格。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清代对联盛极一时,名家辈出。其中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