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
氨基酸工艺学实验
实验名称:1.淀粉颗粒形态学观察及淀粉液化
2.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
学 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年 级 2010级 专 业 生物工程
班 级 生工101 学 号 060510106
学生姓名 葛俊伦
指导教师 王立梅
实验一 淀粉颗粒形态学观察
及淀粉液化
一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种类淀粉颗粒的形态
掌握用酶水解法水解淀粉制备水解糖的原理及方法。
二 原理概述
淀粉的糊化:若将淀粉乳浆加热到一定温度,淀粉粒内结晶区的氢键被破坏,淀粉不可逆地迅速变成粘性很强的淀粉糊,透明度也增高,此时虽停止搅拌,淀粉再也不会沉淀。这种粘稠的糊状物称为淀粉糊,这种现象称为糊化作用,发生此糊化现象所需温度为糊化温度。
淀粉的液化:指利用酸或者淀粉液化酶使糊化淀粉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等的过程,此过程中,淀粉粘度大为降低,流动性增高,故而工业上称之为液化。
淀粉的糖化:液化结束后,迅速将料液用酸调节pH至4.2-4.5,同时迅速降低温度至60摄氏度,加入糖化酶,保温数小时后,用无水乙醇检验有无无糊精存在。
三 实验材料
试剂:玉米淀粉,小麦淀粉,蒸馏水,碘液,淀粉酶
仪器:烧杯,玻璃棒,电炉,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四 实验步骤
(一)淀粉形态学观察
1.将淀粉制成2%浓度的淀粉乳
2.滴于载玻片,盖上盖玻片,于40倍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二)淀粉乳化液化
1.将淀粉制成30%浓度的淀粉乳,pH6.5,加入浓度为0.01M(1.1g/L)的氯化钙溶液
2.将淀粉乳放电炉上边加热边搅拌,观察糊化状态,同时碘液检查
3.糊化后(约63℃,加入淀粉酶(15U/g淀粉)维持30min结束,碘液检查
五 注意事项
淀粉乳糊化时,要受热均匀,不宜直接用电炉加热,而应该使用水浴法加热,同时糊化过程中要防止淀粉的老化
六 实验结果与现象分析
(1)40倍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
图1小麦淀粉 图2玉米淀粉
现象分析:
从谷物的电镜扫描图观察可知,不同谷物的淀粉颗粒大小明显有差异。从上图可知,小麦淀粉颗粒较大,而玉米淀粉颗粒较小;两者颗粒的形态也明显不同,小麦淀粉的颗粒多为圆形,而玉米淀粉的颗粒为多面体。
淀粉乳化观察
淀粉乳 糊化液 液化液 颜色 蓝黑色 蓝黑色 深棕色
a淀粉乳 蓝黑色
初始时,淀粉颗粒不溶于水,在冷水中形成悬浮液,碘液反应为蓝黑色
b糊化液 蓝黑色
加热糊化中,随着糊化过程的进行,粘度逐渐上升,搅拌较为费力,逐渐形成一种糊状的粘稠液体,碘液反应为蓝色,说明此时淀粉链尚未断裂。
c液化液 深棕色
加入酶后的糊化液经过搅拌形成液化液,粘度下降,碘液反应为紫红色,说明此时的淀粉链已经断裂成较小的分子。
现象分析:
依据淀粉吸附碘分子的呈色反应来判断淀粉液化程度,淀粉分子链的长短与呈色反应有如下关系:
淀粉分子链(以葡萄糖计) 45 40 36 31 12 9以下 呈色 蓝色 蓝紫 深棕色 红色 淡红 碘液本色 由实验现象观察可知,最初的淀粉乳分子链应45,故而呈蓝色,随着糊化的进行,糊化液中淀粉的结晶结构受到破坏,外膜破裂,但是淀粉分子链未真正打开,故此时的碘液仍呈蓝色。加入淀粉酶后,糊化后的淀粉分子直接暴露在酶分子作用下,分子迅速断开,最终形成含有少量葡萄糖的低分子糊精溶液,粘度大幅下降。
实验二 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
一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二 原理概述
水溶液中的氨基酸为兼性离子,因而不能直接用碱滴定氨基酸的羧基。甲醛可与氨基酸上的—N+H3结合,形成—NH—CH2OH、—N(CH2—OH)2 等羟甲基衍生物,使N+H3上的H+游离出来,这样就可以用碱滴定N+H3放出H+,测出氨基氮,从而计算氨基酸的含量。
若样品中只含有单一的已知氨基酸,则可由此法滴定的结果算出氨基酸的含量。若样品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蛋白质水解液),测不能由此法算出氨基酸的含量。
脯氨酸与甲醛作用后,生成的化合物不稳定,导致滴定后结果偏低;酪氨酸含酚基结构,导致滴定结果偏高。
三 实验材料
试剂:
1、0.5%酚酞酒精溶液
称0.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药临床试验100questions.doc
- 新版gsp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记录.doc
- 新药事管理学复习题.doc
- 新生报到系统.doc
- 新药研发的定义及过程.doc
-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4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 新采购业务流程及管理制度.doc
- 新药设计与合成总复习.docx
- 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划学习与考试.doc
- 新西兰低成本出国旅游论文.docx
- 初中生乒乓球技能培养如何有效结合技巧与游戏教学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3四川资阳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智能窗帘光感联动行业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docx
- 高中生物课堂:校园植物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至2030年中国充气电瓶车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docx
- 高中历史课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案例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年重阳节敬老活动方案设计.pptx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新媒体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互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生艺术展览参观体验与物理学科素养提升的关系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生物理知识在机器人制作中的应用路径探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