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细菌学---结核分枝杆菌.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菌学---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一.概述 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简称为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i)。早在1882年,德国细菌学家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就已证明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本菌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但以肺部感染最多见。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卫生生活状况的改善,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艾滋病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吸毒、贫困及人口流动等因素,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疫情骤然恶化。据WHO统计,全世界约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成人中结核分枝杆菌携带率高达80%,其中约5%~10%携带者可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近二十年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感染了HIV的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由于病毒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可能性比未感染HIV者高30~50倍,且结核的病程发展更快。此外,在HIV感染的发展进程中,结核是最早发生的一种机会性感染,结核病加重了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疾病负担,使其更易死亡。目前全球每年约出现8百万结核新病例,并导致约3百万人死亡。中国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约25万之多,是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多。因此,结核病又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并成为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艾滋病高发区人群的首要死因。非结核分枝杆菌根据生长速度和产色等不同又分为4组。结核分枝杆菌为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大小1~4X0.4μm。牛分枝杆菌则比较粗短。分枝杆菌属的细菌细胞壁脂质含量较高,约占干重的60%,特别是有大量分枝菌酸(mycolic acid)包围在肽聚糖层的外面,可影响染料的穿入。分枝杆菌一般用齐尼(Ziehl- Neelsen)抗酸染色法,以5%?石炭酸复红加温染色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用美蓝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而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近年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壁外尚有一层荚膜。一般因制片时遭受破坏而不易看到。若在制备电镜标本固定前用明胶处理,可防止荚膜脱水收缩。在电镜下可看到菌体外有一层较厚的透明区,即荚膜,荚膜对结核分枝杆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外经青霉素、环丝氨酸或溶菌酶诱导可影响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异烟肼影响分枝菌酸的合成,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溶菌酶的作用可破坏肽聚糖,均可导致其变为L型,呈颗粒状或丝状。异烟肼影响分枝菌酸的合成,可变为抗酸染色阴性。这种形态多形染色多变在肺内外结核感染标本中常能见到。临床结核性冷脓疡和痰标本中甚至还可见有非抗酸性革兰阳性颗粒,过去称为Much颗粒。该颗粒在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能返回为抗酸性杆菌,故亦为L型。 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兼性寄生菌,它首先在宿主吞噬细胞内复制,因而成为胞内病原菌,然后在吞噬细胞外坏死的组织尤其是发展中的肺结核病灶处进行复制,分枝杆菌感染中免疫学的中心问题是感染的早期控制阻止分枝杆菌的繁殖和扩散,巨噬细胞被淋巴细胞特异性激活后局部聚集、裂解、消除细菌,在抗胞内病原菌的感染中是宿主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而不是抗体起主要作用。结核病的免疫反应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得到适当调节可协助机体杀灭结核杆菌,若调节不当将造成机体的组织损伤。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的进展,对有关细胞因子在结核病免疫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结核病的免疫和治疗方面进行的研究尚处在开始阶段,不少细胞因子的确切功能及其在结核病发病中的作用还未完全明了,即对结核杆菌的致病机理和其与宿主机体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尽管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结核病的治疗始终以化疗为主,免疫治疗仅可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方法。对免疫治疗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去客观、公正地评价,要进行大量的临床对照研究,实事求是地报道研究的结果。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还不尽如意。不过,随着分子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必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3322339. [2]?吴惠民,马德志.结核杆菌与结核病[J].生物学通报,1996,31(10):26228. [3]?李卫民,端木宏谨,王黎霞,等.2000年中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菌株分子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4):121021213. [4]?庄玉辉.结核杆菌的实验室检查[J].山东医药,1995,35(11):36237. [5]?魏云芳,万康林.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20(7):6402644. [6]?李子玲,刘忠令.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