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知识与能力》2模块二中学课程-整理知识点
模块二
中学课程
一、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的。
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在历史上有三种主要的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是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活动中心课程论是20世纪初杜威提出的课程理论。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课程应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改造其经验,促进其生长。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有社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蒂斯、布迪厄等。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课程应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通过社会问题的批判、分析、研究,促进社会改造和进步。
○学科中心理论强调学生经验。
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的。
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学生三大方面。
1、社会经济政治等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广度、深度、方向、内容;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3、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影响课程的编排方法;
4、课程理论对课程开发起理论指导作用。
二、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析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课程类型:
根据课程性质进行的分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进行的分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形态进行的分类: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修习进行的分类: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性质进行的分类:
学科课程
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迄今为止,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采用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有:
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
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
主要缺点:是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科分得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地把握世界的联系。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点:
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简要评价。□)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优点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主要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课程管理进行的分类: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形态进行的分类:
显性课程
以课程标准、教材等显性形式出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
又称潜在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特点:
影响方式的无意识性;
空间的广泛性;
内容的全面性;
表达的隐蔽性。△
根据课程学习要求的分类:
(1)必修课——共性
(2)选修课——个性
三、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 涵义和相关理论。
课程目标: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课程目标的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索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1)广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
它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包含了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2)狭义:指向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