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 A )
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
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 C )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 )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 C )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 )
A.《儿童与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课程》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B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 A )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C )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1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 ( C )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 C )
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 A )
A.促进者 B.监控者
C.旁观者 D.主导者
10.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 D )
A.实证主义 B.泰罗主义
C.唯科学主义 D.普遍主义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 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8.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 B )
A.“发现教学” B.“合科教学”
C.“问题解决教学” D.“国际理解教育”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D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贝尔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3.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C )
A.经济大萧条 B.进步主义运动
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 ( B )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附属驱力 D.自我驱力
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 C )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行为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7.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
( B )
A.课程决策研究的整合 B.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C.课程实施研究的整合 D.课程评价研究的整合
21.“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 )。
A.苏格拉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