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臭牛沟煤矿.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臭牛沟煤矿

臭牛沟煤矿简介 井田概况 位置与交通 工作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行政区划隶属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乡管辖。距武威市南西约35公里,其东有国道312线通过,有简易公路可到达工作区,交通较为方便。 自然地理及经济 勘查区属走廊过渡带的南缘,海拔高程在2280-2900之间,相对高差600米左右,属中高山区。 勘查区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气候恶劣,阴雨风雪,变化无常。 区内水系较为发育,大的有冰沟河、南沟河等,特别是7-8月份冰雪融化时,水流更大,可供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工作区附近有南营水电站,可满足生产之需要。 区内植被较发育,地势较为平坦。 区内多为汉民,劳动力充足。为半农半牧区,粮食不能自给,经济相对落后。 煤系地质 煤矿其主要分布于九条岭附近,产于九条岭向斜和旦马向斜中。 1、上石炭统太原组(C3t)中的煤矿:以柴窝铺沟为代表,其围岩为上部灰黑色页岩、砂岩,下部以砂岩为主;煤层为层状及凸镜状,倾角17°左右;共有A、B、C、D四层煤,可采煤层有两层:D煤层厚0~2.33米,B煤层0.62~4.1米。 其它矿点的特征见表1。 矿 点 特 征 表1 西山堡 葫芦沟 黑沟 位置 东经102°46′36″ 北纬37°2410 东经102°31′00″ 北纬37°20′55″ 东经102°41′45″ 北纬37°21′35″ 围岩 炭质页岩、砂岩 灰白、灰绿、灰黑色砂岩、砂砾岩、砂质页岩、石灰岩 石英砂岩、炭质砂岩、页岩、石灰岩 产状 不规则的透镜状 凸镜状、倾角30°上下 凸镜状、倾角45°上下 煤质 无烟煤 无烟煤 无烟煤 规模 有两层长约400米,厚分别为0.32米;0.25米。 长200~400米,厚5~15米(有夹石) 长8000米,厚0.4—1.5米 成因 晚石炭世近海沼泽相煤田(?) 晚石炭世近海沼泽相煤田(?) 晚石炭世近海沼泽相煤田(?) 2、中下侏罗统窑街群(J1-2yj)中的煤矿: 九条岭煤矿:东经102°2′45″北纬37°52′20″,煤层位于中下侏罗统窑街群的下部泥质细砂岩及页岩中,呈层状及透镜状,可分地槽(A层)、中槽(B层)和浮槽(C层)。 浮槽煤(C层):不稳定,顶、底板均为砂岩,距B层6米,厚0.5-1.6米。 中煤层(B层):厚0.6-2.25米,平均1.11米,距A层6-20米,与A层比较,B层更加复杂,纵横变化也更大,B层为主要可采煤层。 底煤层(A层):底板为灰褐黑色含砾砂岩,顶板为坚硬砂岩,煤层比较稳定,为主要可采对象。厚度为0.71-0.97米。 为无烟煤,发热量8486卡/克。 区域内盆地面积大,盆地持续时间长,有地壳大幅度沉降,具有有利的地理条件和有利的地壳运动条件,对成煤较为有利。且上石炭统分布较广泛,常含可采煤层,只是工作程度较差,有必要加大勘查力度。 3、古地理及沉积环境 在全球范围内晚古生代陆生植物大量繁殖,许多高大植物形成茂密的森林,晚石炭世陆生植物的树种数量及所占空间领域均有主要发展,不仅为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而且常形成巨厚煤层,石炭纪成为全球第一个重要成煤期。勘查区为上石炭纪,含丰富的化石,具有成煤的必要条件。 区域上和我国绝大部分一样,从石炭纪开始,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带,比较温暖且潮湿,植物茂盛,沼泽发育,为形成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到晚二叠世出现红色砂岩,表明从潮湿——干燥的变化趋势。 勘查区上石炭系地层从碎屑岩——粘土岩——炭质页岩——煤,灰绿色、紫红色相间出现反映了当时海陆交互相沉积,属近海沼泽盆地沉积环境。该区的煤系封闭的海水在潮湿的环境中因淡化导致植物生长所致。二叠系早期的沉积物呈灰绿色,成分复杂及碎屑岩中常含有较多的云母,反映了山间河流相的堆积特征;到晚期以紫红色碎屑岩为主,属湖泊相碎屑岩建造,反映了早期潮湿的气候转变为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 勘查区地质 勘查区位于走廊过渡带,其北部为百大坂花岗岩体及莲花山花岗闪长岩体,南部为毛藏寺-响水沟花岗闪长岩体,区内褶皱构造较为发育,构造线总体方向为近东西向。 勘查区位于海西——印支期的旦马向斜中。 旦马向斜:位于七塔河——下寺一带,轴线呈近于东西并向南凸出的弧形,长约37千米,向斜宽约17千米,呈不对称形态。北翼开阔,倾向180°,倾角10°~25°;南翼西端倾向北东,倾角45°~85°,东段倾向北西,倾角20°~50°。轴部为上三叠统延长群,翼部依次为下三叠统、二叠系、石炭系。南翼因受南缘断层破坏而缺失部分石炭系及二叠系。向斜西端未封闭,西端与九条岭向斜相通,东段因下寺正断层作用而稍开阔,并有向东倾伏趋势。 断裂构造:主要为下寺东正断层和上寺~宽沟走向逆断层。 上寺~宽沟走向逆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由南西转向南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