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 2.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舆情监管 【摘要】: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预警、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应急措施 学生姓名: 院( 系): 专业班级: 学 号: 网络舆情监管 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当前我国的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人们已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风云变幻、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条信息、一个帖子通过网络一夜之间就可能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话题。网络舆论引导作用越来越突出,政府机关的一言一行都会被社会放在“显微镜”、“聚光灯”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网络炒作。 身处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风险社会”,面对种种突发事件,政府应培养怎样“条件反射”般的应急能力?如何借助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社会动员?如何避免相互推诿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如何真正实现“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进而提高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如何对网络舆情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网络舆情定义 网络舆情,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1] 刘 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54. [2]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5-8. [3] 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17-19. [4] 李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37. [5] 张维平.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和预警机制[J]. 兰州学刊. 2006.3 : 156-161. [6] 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8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