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钓鱼的启示(完美版)
得意—( )—( ) —( ) 急切 乞求 委屈 —( ) 依依不舍 找出儿子心理变化的词语。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委屈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 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 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些什么?请你写下来。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 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儿子:四周没有人,有谁知道呢?我们还是不放吧? 父亲:孩子,正因为没有人看见你的行为,你更应该把鱼放呢。否则,你就自己欺骗了自己。 儿子:我这一次不遵守,下一次遵守不就行了吗? 父亲:有第一次就必然有第二次,你必须把鱼放回湖里。 想象我和爸爸的对话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你把它放回湖里去。 说说哪句用得好 当我钓到一条又大又美的鲈鱼时,我心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父亲让我把鲈鱼给放了的时候,我会想:(2)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了之后,我又会想:(3)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挥想象力,想象我当时是怎样想的。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得: )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有两层意思。 一、父亲也很喜欢这条漂亮的大鲈鱼(鱼大、漂亮) 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好一会儿”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鱼放回湖里去?父亲做得对不对? “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距离开放捕劳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中,是让“我”从小养成守纪的习惯,父亲做得对。 必须,一定,没得商量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 起来却很难。 捕捞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 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 还有两小时 应该放 四周没人 不想放 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一是道德是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二是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处处严格教育,事事严格要求,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作者可能遇到什么“鱼” ? 他为什么都能这样做? 他每次都会怎样做? 读课文10—11自然段 △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 。 △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 。 (大鲈鱼) 读课文10—11自然段 金钱 名利 地位 还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形形式式的诱惑, 如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一点好处的事。 一个真正懂得拒绝的人—— 钱学森 1947年秋天,钱学森回国探亲期间,国民政府通过胡适邀请钱学森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被他拒绝了。 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时,钱学森就是院长了,但后来却主动要求“降职”,成了副院长。 钱学森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副主席。1992年,他致信当时的政协主席李先念,请求辞去政协的一切职务。 “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对金钱的态度。“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地位的不屑。金钱、名誉、地位,在钱学森这里,都没有生存的市场。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