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学人情化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两汉经学神学化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宋明理学哲理化第四节 清代实学和近现代新儒学第五节 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孔子的思想 (1)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含义: 第一,“仁者,人也” ; 第二,仁就是“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第四,“克己复礼为仁”, “仁学”即“人学”,其特点:一是服务国家政治,二是植根血缘基础,三是强调伦理本位,四是重视主体能力,五是抑制个性欲望。 (2)礼 孔子以仁释礼,仁礼结合。“礼”首先指社会政治制度,其次指伦理道德规范。 从政治作用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 从修养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从血缘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3)“中庸”思想 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性善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三、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 荀子(荀况)将先秦儒学发展到新阶段,不仅承认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而且强调主体能动作用。这种对社会历史责任感的弘扬,是中华民族刚健进取精神的反映。 他从“性本恶”出发,认为经过学习和教化,“人皆可以为尧舜”。他主张“隆礼重法”,强调礼在为人、做事、治国方面的作用,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法是礼的体现,礼的确认。 先秦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1)在天道观方面:“天命”与“人德”相结合 (2)在历史观方面:捍卫三代的典章,又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修改。 (3)在社会伦理方面: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的外在规范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4)在修身论方面:发展人格与安邦定国的统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两汉经学神学化 一、董仲舒的神学思想和三纲五常伦理观 儒学由先秦百家争鸣的一家变为“独尊儒术”,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意识,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他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宣扬王权神授,建构了天人感应为核心、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体系。他写《春秋繁露》,为三纲五常的始作俑者。他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作为建立法度、化民成俗的根本,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为以儒为宗的文化提供了蓝本。 五行:木、火、土、金、水 (舜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色:青 (绿)、赤 (红)、黄、白、玄 (黑) 五兽:青龙、朱雀、黄麟 / 滕蛇、白虎、玄武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宋明理学哲理化 (1)代表人物: 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代:王阳明。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2)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一、周敦颐与宋明理学的发韧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理学的开山祖师、濂溪学派周敦颐吸收佛学和道家的思想,把《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融为一体,对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以及封建人伦道德等,作了系统的说明,启迪了张载、二程等门生作进一步的探索。 二、张载的“气本论”和二程的“理本论” 关中学派张载以“气”为最高范畴的本体论,从世界观的高度,对人性起源、善恶归属作了论证,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对天文、历算有较深研究,发展了周敦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洛阳学派二程(程颐、程颢)则把周敦颐的唯心主义成分推向极端,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为三纲五常是天理,是至善的天地之性,与之对立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皆在扫除之列。他们还将封建纲常由道德论上升到本体论,以“下顺乎上,阴顺乎阳”作为封建专制主义新的理论根据。 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闽学派朱熹把“理”作为其学说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先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皆由此而派生出来。他主张格物致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