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不“绿”怎留下记忆.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镇化不“绿”怎留下记忆

城镇化不“绿”怎留下记忆?导读: 城镇化是发展大势,但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去的城镇化不够绿色、生态和文明。 把绿色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意义重大,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而城市将延续,推进城镇化是在书写历史,盲目城镇化会留下历史败笔,遭到后代唾骂。 城镇化的绿色化,必须是一种系统性的绿色,从宏观布局到主体形态、从城市规模到城市开发、从功能分区到城市建设,都要绿色化。  具体说来,至少包括城镇化六个方面的绿色化:  一是宏观布局要绿色化。就是城市化在哪类区域推进的问题。这其中,不适合人居的地方则不能搞城镇化,把适合树、草、水和其他动植物的空间留给自然。这样的结果,会从总量上增加生态空间,减少对自然的伤害,从而减少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减少沙尘暴、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等。  在不宜人居的地区降低城镇化强度,也就会减少开山修路、切坡建房、排放废水、堆载废渣等行为,从而减少由此不断地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避免年复一年地防灾减灾、灾后重建,避免道路、桥梁修了垮、垮了修,减少水泥钢材砂石的使用量,减少由此带来的大量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中国的国土很广袤,但适宜城镇化的空间并不宽敞。所以,城镇化必须实行“集中?均衡”的模式。  集中,就是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如长三角内,集中开发,产业集中集聚、人口高密度居住、城市密集布局,以较少的国土空间承载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和高密度的人口。均衡,就是在全国范围的大尺度内,形成若干个人口经济密集的城镇化地区。中国有13亿人口,仅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个经济人口密集区是不够的,要在中西部条件适宜的地区引导形成新的经济人口密集区,如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二是主体形态要绿色化。这是人口主要分布在哪种类型的城市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走了一段偏路。开始是大力发展小城镇,试图走出一条完全中国化的城镇化道路,希望农民只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不能进入大城市。但是,农民多数还是跑到大城市,即使在小城镇,也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就业岗位充足的小城镇。后来我们认识到这一模式的弊端,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颁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申了这一方针。  城市群的好处是,由于是多中心的,可以防止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一个超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现在推进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本质上就是要解决北京功能集中过多的问题。由于城市群又是在一定地域空间相对集中的,可以降低成本,避免过度分散型城镇化带来的浪费。也就是说,城市群可以实现一种生产、生活、生态、交通空间疏密得当的空间结构,人口集聚、生产集中,生产与消费等尽可能在尺度不是很大的同一空间进行,这样就从源头上减少了运输量,也就减少了污染物和碳排放。我们现在的城镇化太分散,到处都是工业园区,到处都是房地产项目,到处都要承接产业转移,到处都要建设电网、高速公路,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三是城市规模要绿色化。就是城市规模要不要管控,根据什么管控的问题。城市不应该是一个完全自由成长、完全市场化放任自流的领域。要根据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引导城市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使之不超出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规模要同当地的自然生态空间比较均衡,当地的大气以及其他自然生态空间能有效吸附达标排放的污染物,当地的“水盆”能净化掉经过处理的污水。城市的水资源主要依靠当地降雨和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盆”供给,从源头减少大跨度调水的压力。城市规模控制在水土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就不会超采地下水,从而减轻地面沉降的程度,不用去治理地面沉降,也就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 四是城市开发要绿色化。这就要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控制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的开发强度。城镇化地区和城市建成区内都要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生态空间和农田,给水留下空间,给补充地下水留下水源空间,给吸附PM2.5留下足够的植被,这样城市才不会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城市应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应仅是一个高密度的人口居住地,动植物也应该成为城市中没有户口的“居民”。  城市开发要充分利用自然独特的山水环境,依托原有山脉、河流、坡地,使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使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要约束那些改造自然的行为,不填埋原有的河流、湿地、湖泊,不截水建坝,不劈山切坡,不用水泥裹死原有河流,恢复河流生命系统,使水道变成有生命力的河流。尽可能减少修建工程性雨水排放系统,建成主要利用自然排水,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现在的问题是特大城市的开发强度过高,特别是工业用地太多。很多城市商服用地和工业用地存量比是3:7,但新的建设用地供给的实际比例却是8:2,土地指标的供应结构脱离实际。要坚决控制特大城市继续“摊大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扩大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